低溫防控

低溫下需要採取防寒保暖措施和個人防護。對低溫作業人員應定期體檢。

防寒保暖措施,個人防護,健康監護,相關標準,

防寒保暖措施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入冬後注意保暖,手套、鞋襪不宜過緊,保證局部血流。職業衛生方面應按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採暖通風和空氣調節設計規範》的規定,提供採暖設備,使作業地點保持合適的溫度。當室外溫度低於7℃時應考慮採暖;無論何種採暖方式,均應以保持手部皮膚溫度不低於20℃為限,全身平均皮膚溫度不低於32℃為宜。除低氣溫外,應注意風冷效應。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協會(ACGIH)在冷環境負荷標準採用風冷等感溫度來評價低氣溫與風對機體的聯合製冷效應,來準備禦寒服裝。在風冷等感溫度−32℃環境下不得長時間的工作。若在風冷等感溫度−7℃環境持續工作,必須在附近建立暖和的庇所。

個人防護

環境溫度低於−1℃,尚未出現中心體溫過低時,表淺或深部組織即可凍傷,因此,手腳和頭部的禦寒很重要。寒冷季節從事室外作業及室內冷藏作業應有充分的防寒保暖裝備,如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低溫作業人員的禦寒服裝其面料應具有導熱性小,吸濕和透氣性強的特性。在潮濕環境下勞動,應發給橡膠工作服、圍裙、長靴等防護用品。工作時若衣服浸濕,應及時更換或烘乾。沒有特殊防護情況下不應在寒冷環境中睡眠;如遭寒流襲擊,要迅速找尋避風寒處,不斷做全身緩慢動作,切勿畏縮不動;教育、告知作業人員體溫過低的危險性和預防措施:肢端疼痛或寒戰(提示體溫可能降至35℃)是低溫的危害信號,當寒戰十分明顯時,應終止作業。勞動強度不可過高,防止過度出汗。禁止飲酒,酒精除影響注意力和判斷力外,還由於使血管擴張,減少寒戰,增加身體散熱而誘發體溫過低。
增強耐寒體質:人體皮膚在長期和反覆寒冷作用下,會使得表皮增厚,禦寒能力增強,而適應寒冷。故經常冷水浴或冷水擦身或短時間的寒冷刺激結合體育鍛鍊,均可提高對寒冷的適應。
充分保證熱能食物和油脂食物,增加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提供較多的能量和提高耐受力,提供足夠、新鮮的蔬菜。
建立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避免在低溫環境中一次停留時間過長。

健康監護

對低溫作業人員應定期體檢。對體弱、傷病(有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肝臟疾病、胃酸過多症、胃腸機能障礙、腎功能異常等)、有凍傷史、對冷過敏、初入寒冷區者,耐寒力較弱,應注意監護,避免從事低溫作業。年齡50歲以上者,不宜長期從事低溫作業。

相關標準

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冬季寒冷環境工作地點採暖溫度應符合下表1要求,下表2為對採暖地區的生產輔助用室冬季室溫的要求。
表1 冬季工作地點的採暖溫度(幹球溫度)
體力勞動強度
採暖溫度/℃

≥18

≥16

≥14

≥12
註:1.體力勞動強度分級見GBZ2.2,其中Ⅰ級代表輕勞動,Ⅱ級代表中等勞動,Ⅲ級代表重勞動,Ⅳ級代表極重勞動。
2.當作業地點勞動者人均占用較大面積(50~100m2)、勞動強度Ⅰ級時,其冬季工作地點採暖溫度可低至10℃,Ⅱ級時可低至7℃,Ⅲ級時可低至5℃。
3.當室內散熱量小於23W/m3時,風速不宜大於0.3m/s;當室內散熱量≥23W/m3時,風速不宜大於0.5m/s。
表2 生產輔助用室的冬季溫度
輔助用室名稱
氣溫/℃
辦公室、休息室、就餐場所
≥18
浴室、更衣室、婦女衛生室
≥25
廁所、盥洗室
≥14
註:工業企業輔助建築,風速不宜大於0.3m/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