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低山村,位於龍崗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3千米。與仙人嶺村、龍東社區、坪西社區相鄰。始建於清代,劉姓先祖從廣東興寧遷此建村。因村莊建於一座小山丘之下,故名低山村。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新生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清代從廣東興寧遷移至此地。村中還有曾、黃、陳等姓氏,源流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751人,其中男性366人,女性385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0(女);實際在村人口70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瓜類,養豬、雞、鴨等。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企業,集體經濟開始轉型,在原耕地上蓋起廠房和房屋。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或端午節的艾粄、粽子,冬至的蘿蔔茶果等。低山中路、低山北路、龍崗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80年代末通自來水,9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健身路徑、低山公園和老人活動中心。
村中有4口魚塘,成為村民釣魚休閒的地方。傳統民居為客家居民,現存17座。代表性民居新圍世居,建於清代。圍屋正面朝南偏西20度,面闊95米,進深65米,占地面積約6200平方米,正門額書“新圍世居”四字,由多排排屋、橫屋、二角樓、一月池構成,排屋和橫屋多數以尖頭、齊頭狀混合布局,正對大門有一半月形水塘。東南邊角樓高5層,四周開橫條形射擊孔,三樓四周開窗,平頂。東北邊的房屋已倒,整體布局已被破壞,牆角腐蝕;圍內的房屋大部分被改建;現存建築基本保留原有建築風格。原居民已遷出,部分保存較好的房屋出租給外來人員。
村中有劉氏宗祠,正面朝南偏西15度: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948年作理瓦面,1987年再修;面闊11.66米,進深163米,占地面積190平方米;由月池、禾坪和前後二堂組成;月池寬56.4米,禾坪寬24.75米;前堂三開間,門額石匾刻“劉氏宗祠”;大門內建木構屏風,梁間結點用駝峰及一斗三開斗拱;後堂面闊三間,前檐柱為石質圓形,金柱為石質圓角方形,盆式柱礎;梁架為抬梁與享斗相結合;保存尚好。逢年過節村民到宗祠舉行祭祖儀式。
低山村有龍山果場遺址,位於低山村東向的低矮山崗。山崗上種滿了果樹,山崗下被開墾為菜地。在靠近坡上果園的菜地里採集到五塊印紋硬陶片,其中三塊為方格紋,一塊為條帶形同心圓紋,還有一塊為夔龍紋。有關專家從陶片的質地與紋飾判斷此遺址的年代為西周至東周時期。
代表性人物:劉炳麟(1954-),1993年4月起任新生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先後當選深圳市第三屆人大代表,龍崗區第二,三屆黨代會代表。曾獲“省勞動模範”“省優秀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市勞動模範”“市先進黨務工作者”“市優秀共產黨員”“依法治市先進工作者”“第七屆市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分子”等榮管,2000年5月,被慢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