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單槓

低單槓

桿高1100毫米,地埋深度≥500毫米,立柱鋼管直徑≥75毫米,桿面為彈簧鋼,兩立柱支點中心距離為2200毫米,直徑φ28毫米。地埋坑尺寸≥400×400毫米,底部應有100毫米的支撐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單槓
  • 桿高:1100毫米
  • 地埋深度:≥500毫米
  • 類型:運動器械
運動保護,保護站位,保護手法,

運動保護

保護站位


單槓教材的動作主要是低單槓的動作,包括各種上法、擺動、屈伸、轉體、騰越和下法等。保護與幫助者應根據不同動作的結構特點,選擇最適宜的位置。
1.單槓動作的技術特點大多是在混合懸垂、混合支撐下多以身體統杜旋轉的形式完成的,並以擺動、迴環動作為主。由於在垂直部位時的動量最大,擺過垂直部位後,出現脫手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也最大,也正是需要加力的時機。因此,在做向前擺動時,應站在器械的前側方(如懸垂前擺轉體 180度成懸垂);在做向後擺動時,應站在器械的後側方(如懸垂擺動掛膝上、懸垂擺動騎上、懸垂擺動後擺上等動作)。
2.由槓上開始的各種擺動、迴環動作恰恰相反:向前的動作保護幫助時應站在器械的後側方,如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騎撐前迴環等動作;向後的動作保護幫助時應站在器械的前側方,如掛膝後迴環、騎撐後迴環、支撐後迴環等動作。
3.低單槓中的多數上法動作保護幫助位置都在器械的後側方,如跳上成支撐、掛膝上成騎撐、屈伸上成支撐等動作;單槓下法動作的保護幫助位置應與下法的運動方向一致,如支撐後擺跳下應在器械的後側方;而後撐前擺跳下、騎撐單腿擺越轉體90度下、弧形下等動作應在器械的前側方。
4.單槓中的聯合動作和成套動作,伴隨著學生方向和位置的改變,保護與幫助者相應地要做位置上的變動。如:跳起經直角懸垂擺動屈伸上成支撐(單槓後進行保護幫助)──支撐後迴環(單槓前進行保護幫助)──支撐後擺跳下(單槓後進行保護幫助)。

保護手法


教學中通常採用的幫助手法有:托、頂、送、擋、撥、搓、扶等。根據練習者的技術水平和所做的動作類型,可採用單獨的或綜合的手法進行幫助。例如低單槓的後倒弧形下,既需要撥托,又需要頂送。單槓教學中無論採取哪一種操作手法,都應做到以下要求:
1.助力時出手方向要正確。單槓動作以擺動、迴環動作為主,特別是迴環動作,幫助者在出手前一定要明確迴環的方向,否則由於出手方向發生錯誤,保護者的手臂容易被學生壓在槓子上,因此保護時應予以注意。以騎撐前迴環為例,幫助者必須一手從槓下翻握練習者的L臂或手腕進行加速迴環,倘若從槓上出手就容易發生意外。
2.助力時出手部位要準確。正確的部位是發揮助力最大效應的地方,助力的作用點一般在人體總重心附近的部位或運動軸兩側身體部分的重心附近位置上。例如對支撐後迴環進行保護與幫助時需要幫助者一手托腰(人體總重心附近的部位),另一手撥大腿或肩(運動軸兩側身體部分的重心)來幫助迴環。
3.助力時出手時機要恰當。助力的時機要符合動作的結構要求,過早或過晚的助力都會影響動作的成敗,甚至造成人為的傷害。如對懸垂後擺上進行保護與幫助時,一定要等到身體的重心擺過垂直部位後才能撥送,著提前助力就容易使練習者脫槓落地。
4.助力的大小要適當。一般情況下,對初學者或技術水平較差、能力較弱者,所給助力相對要大,反之則小。若不論對象,不管具體情況,均給予同樣大的助力,或以為助力越大越好,都會影響動作技術的掌握。
5.助力的重點要明確。保護的重點是身體的要害部位和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首要的是頭顱部,其次是上肢,要避免頭部直接著地和直臂手撐地。此外,腰、膝、踩部的保護也不可忽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