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系統古生物學)》線上發表了中美法科學家共同研究確認的一巨型水獺新種化石—似獾泰國水獺新種,這是迄今歐亞大陸發現的體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水獺化石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似獾泰國水獺
- 科:鼬科
- 亞科:水獺亞科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發現意義,
物種學史
水獺完整頭骨化石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聯合項目的野外採掘隊2010年發現的,之後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聯合發掘又發現不同個體的新標本。雙方項目負責人共同決定邀請食肉類研究的權威專家、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銜研究,經過為期三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這項關於水獺進化的突破性成果。
形態特徵
水獺(水獺亞科)是鼬科中半水生的食肉動物。現生水獺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但其化石記錄非常貧乏,尤其是距今6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其丘齒型牙齒通常用於咀嚼時壓碎軟體動物及其它堅硬的食物。這一類群最早發現於泰國北部中中新世湄莫盆地,但多是一些零散的牙齒。雲南昭通水塘壩化石地點最晚中新世褐煤層(距今約624萬年)發現幾乎完整的頭骨、下頜骨和頭後骨骼的化石組合,時代比泰國的同類標本晚了大約600萬年。此前發表的華北榆社盆地早上新世(距今約500萬年)的水獺頭骨頜骨也應歸為這一新種。
這一新發現的水獺的體重與狼相似,大約是現生水獺的兩倍,體重大於50公斤,身長1.5到2米,上、下頜骨大且非常有力,牙齒丘齒型頰齒,適合於咀嚼大型水生螺殼和貝類,地層剖面研究顯示600萬年前的水塘壩屬於淺水沼澤環境,螺殼和貝類及水生植物非常豐富。
發現意義
CT復原後的水獺頭骨牙齒既像獾又像水獺,這一類群最早發現於泰國北部中中新世湄莫盆地,但標本僅為一些零散的牙齒。因此,昭通新發現的標本被命名為似獾泰國水獺,這一類群代表東亞地區已經滅絕的古老的水獺支系。同時,化石發現時因地層擠壓嚴重變形,經CT復原顯示與水獺和獾相似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這對研究這一新種的分類進化史和形態功能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