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眼裡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來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益挖井
- 概述 :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
- 傳說:黃帝定居陝西以北黃土高原後,
- 詳細介紹: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
傳說,詳細介紹,影響,伯益挖井/伯益作井的真實之意,
傳說
傳說,黃帝定居陝西以北黃土高原後, 連年五穀豐登,豐衣 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伯益說:“ 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麼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黃帝沉思了半天,說:“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伯益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於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滲水技術,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乾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於無用。
詳細介紹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看見綠汪汪的泉水,獨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持。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 了!”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人們用繩子繫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製尖底瓶碰破打碎。後來,有人又採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後,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沒等黃帝說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說: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說:“開天闢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於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掛。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此村即陝西寶雞蟠溪鄉)。
影響
伯益挖井/伯益作井的真實之意
伯益作井,詞出現在《世本》,或作化益作井,是從伯益作刑衍化而來的傳說,刑字的最早寫法是“井”字,甲骨文中已有發現,主要用於人名、地名,用於地名的倒是邢了,是以前的邢國(今之邢台)。
《康熙字典》【子集下】【刀字部】也是從刀從井。
《說文解字》【卷五】【丼部】 罰辠也。從井從刀。
《易》曰:“井,法也。”井亦聲。戶經切。
《易經·井卦》“井,法也。”這裡的“井”字,讀音為刑,其寫法為“開”
。 漢代應劭在《風俗通》說:“井(刑)者,法也,節也。”節是“號令賞罰之節”的意思,也有法的含義。這裡的“井”字又可以寫作“井刂”。
這個禹刑就是在夏大禹時伯益制的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