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

伯玉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別稱陳拾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子昂
  • 別稱:陳拾遺
  • 字號:伯玉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梓州射洪
  • 出生時間:661年
  • 去世時間:702年
  • 主要作品:《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登幽州台歌》
  • 主要成就:聲討齊梁文學綺靡文風,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少年時期,兩次落第,得到重用,受饞被誣,主要作品,作品賞析,原文,賞析,人物軼事,伯玉毀琴,獄中卜命,讀書台,人物評價,陳子昂墓,

人物簡介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李璟(公元916~公元961),字伯玉。徐州人。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中主。後人把他及其子李煜(後主)的作品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5]

兩次落第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里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進士及第,
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後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歷抵群公”,得罪權貴,不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於洛陽,武則天執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乾陵。陳子昂聞後,上書闕下加以諫阻,武則天看後,嘆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遷右拾遺。[6]垂拱二年(686),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北征。

受饞被誣

陳子昂北征,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的分裂戰爭,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採納,卻被斥降職。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壯志難酬的陳子昂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後被奸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主要作品

一、《感遇》詩38首
四、《觀荊玉篇》、 《喜馬參軍相遇醉歌》 、《度荊門望楚》 、《晚次樂鄉縣》、《送魏大從軍》等[8]

作品賞析

原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登幽州台歌》這首詩,是在陳子昂極度悲憤的情態下寫成的。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盡忠、孫萬榮叛亂,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熱情進諫,並自薦分麾下萬人為前驅,但武氏以書生輕之,不納。數日後,陳子昂再諫,激怒了武氏,將其貶為軍曹。
此時的陳子昂,滿懷悲憤,“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這組詩中,詩人慷慨懷古,把個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展放於宏闊的歷史背景中,風格深沉悲壯,一掃齊梁以來綺靡病態的詩風。不僅如此,這首詩唱出了歷代志士仁人壯志難酬的憂憤,知遇難逢的孤獨,時不我待的焦灼,悲愴中激盪著豪情,質樸中蘊含著深思,成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絕唱。[6]

人物軼事

伯玉毀琴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並於次日在長安宣陽里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獄中卜命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於是遂絕,年四十二。[7]

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位於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
陳子昂讀書台發展歷史:
①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後,今祖師殿一帶。唐大曆年間,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於讀書堂前。
②中唐後政局混亂,戰爭頻仍,學堂因之衰廢。
③宋嘉裕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
④ 明初,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於舊基建屋塑像,並立明遠亭於其側,成化時,縣令郭鏜立感遇亭。
⑤清初,上述建築全坍壞。
⑥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唐麟翔於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為古讀書台。
⑦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台於嶺後梧崗山。
⑧光緒六年(1880),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於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迴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後闢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雲山館,遊廊環繞,外蔽繚垣;最後砌台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
⑨2006年05月25日,陳子昂讀書台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人物評價

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蕭穎士:“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
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
的確,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子昂墓

陳子昂墓在今四川省射洪縣龍寶鄉龍寶山東麓,龍寶山唐時名獨龍山。陳子昂墓面對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層巒疊翠,平川廣陸,流水映帶。
唐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之立旌德之碑於墓前。後因字跡磨滅,宋開寶年間郭延謂重建此碑。
明成化時,郭堂及揚澄曾先後立詩碑於墓前。
清嘉慶時,墓側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縣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猶蔚然翠。
文革中,墓被毀。1999年恢復維修陵園,現址為後來砌石恢復土冢原貌。[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