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電影

伯格曼的電影

《伯格曼的電影》作者:伯格曼,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拍攝的電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見長,經常表現一些存在主義主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格曼的電影
  • 別名: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 作者:伯格曼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1日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4 頁
  • ISBN:9787301164105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叢書名:同文館·藝術
  • 正文語種:漢語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圖書後記,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伯格曼的電影》內容簡介:伯格曼,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拍攝的電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見長,經常表現一些存在主義主題,《伯格曼的電影》作者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全面分析伯格曼的一些經典之作以及一些不為大眾熟知的作品,深入解析伯格曼電影的意義,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伯格曼眾多電影作品之間的豐富聯繫,也能窺見這位銀幕哲學家的思想底蘊和精神高度。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心靈地圖
1.審判
2.遺棄和第一次死亡
3. 受難
4.求助
5. 羞恥
6.幻覺
7.死神和魔鬼:心靈地圖
第一部分:50年代的影片
第二章 原始的觀看:《小丑之夜》
1.逃出馬戲團
2.安妮和弗蘭斯
3. 阿爾伯特和阿格達
4.野獸和家畜
5.小丑之夜
6.小丑的下午
7.生命與藝術
第三章 旅程:《第七封印》和《野草莓》
《第七封印》
1.沉默的上帝
2.上帝無所不在
3.最後的審判
《野草莓》
4.噩夢
5.父母和孩子
6.轉向的軸線
7.醒來
8.肖像
9.野草莓
第四章 狂歡的舞蹈:《夏夜的微笑》
1.細節的秘密
2.家庭照片
3.女人和男人
4.行騙的藝術
5.夏夜的微笑
6.狂歡的舞蹈
第二部分 第二種思想
第五章 夢的演出:《羞恥》
1.可怕的圖景
2.夢的演出
3.“但是我忘記了那曾是什麼”
4.木偶般的生活
5. 兒童
6.政治和藝術
7.另一種景象
第六章 文盲:《呼喊與細語》和《婚姻生活》《呼喊與細語》
1.回憶和夢境
2.卡琳和瑪利亞
3.艾格尼絲的幻覺
4.心靈內部
《婚姻生活》
5.文盲
6.最後的微笑
第三部分 最後一瞥
第七章 小世界:芬妮與亞歷山大
1.小世界
2.艾米麗和主教
3.拯救孩子
4.寶座上的中國女皇
5.另一個哈姆雷特?
6.可怕的冬天
7.共享的大劇院
8.結語
後記
伯格曼傳
簡評:伯格曼與存在主義
伍迪·艾倫評註
參考文獻
影片年表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傑西·卡林(Jesse Kalin) 譯者:劉輝 向竹
傑西·卡林(Jesse Kalin)是哥倫比亞大學瓦薩學院的人文和哲學教授,也是《哲學與文學》雜誌的副主編,同時也是《倫理學》、《美國哲學季刊》、《哲學研究》等刊物的撰稿人。

圖書序言

央格瑪·伯格曼電影生涯起步於1943年3月,24歲的他成為了瑞典斯萬克電影公司(Svensk Filmindustri)的編劇。他的第一部劇本是關於少年如何長大成人的故事,交給了公司的藝術總監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Victor Sjostrom,瑞典電影的奠基者之一)。維克多則把這個劇本交給國際著名導演阿爾夫·斯約堡(Alf Sjostrom)拍攝,這就是1944年10月2日首映的影片《狂亂》(Torment)。影片極富表現主義色彩,講述了禁忌之愛和失望之恨的男女故事——即使今天看來,這個故事仍令人感到激動。《狂亂》引發了瑞典媒體的一番爭論,焦點集中在片中對教育體制的攻擊和對一個抑鬱家庭的描寫(事實上,人物原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社會上的某位大人物)。

圖書後記

某種意義上,“英格瑪·伯格曼”代表了西方電影藝術的一種極致,對於廣大的中國觀眾來講,我們既缺乏相應的西方宗教背景,也缺乏相應的藝術參照標準,對於伯格曼電影藝術的理解始終處於一種霧裡看花的狀態。影迷如是,影評人如是,學者也如是,更不免有著種種的曲解和暖昧之處。對於伯格曼及其影片的欣賞和喜愛總是摻雜著一種闡釋的新視野,我們並非說這種東方式的闡釋對或錯、好或壞,反而覺得伯格曼的電影在發揮著跨越語言和種族的價值。
坊間不斷出現中文的伯格曼傳記和研究,都證明了伯格曼在中國觀眾中的恆久魅力。他的影片或是晦澀,或是沉重,都能夠在故事和影像中帶給我們一種直覺的吸引力,恰如他自己晚年也評價自己的影片猶如音樂,需要用直覺來體會和領悟,而非理性的判斷和分析。但伯格曼作為電影學術研究不可忽略的人物之一,學者們仍會嘗試在他的知識背景、人生經歷、宗教信仰、價值取向、藝術觀念等各個方面尋找條理清晰的源頭。恰如傑西·卡林在本書中所做的嘗試。

編輯推薦

《伯格曼的電影》:同文館·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