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北端的主樓為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所在。在東西兩廂和南端的皮卡迪利街翼樓里,分布著皇家化學協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倫敦林奈學會、皇家天文學會和倫敦文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五個學術社團,它們又統稱為庭院學聯(Courtyard Societies)。皇家學院的當代藝展備受矚目,因此伯林頓府也頗為知名。位於柏林頓府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歷史
始建
17世紀上半葉,皮卡迪利街還只是一條鄉間小道。1660年代以來,街道北面大興土木、競起私宅。御用司空約翰·德納姆爵士(Sir John Denham)捷足先登,大概在1665年或1666年,率先興建了一座大型宅院。這幢建築紅磚雙樁、四面坡頂。槽型天井雖然行時,眼看卻快要落伍了。1667年,德納姆不待竣工,就把它賣給了伯靈頓伯爵一世理察·博伊爾(Richard Boyle, 1st Earl of Burlington)。建築因此得名伯林頓府。1688年柏林頓府建築圖
傳承與改建
1704年,伯林頓府傳到家族第三代,伯林頓伯爵三世理察·博伊爾(Richard Boyle, 3rd Earl of Burlington)這時只有十歲。他後來成為推動英國帕拉第奧建築運動的主要贊助人,並且依靠自己的實力成為一名建築師。在他小時,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主持改造過爵府的外觀。吉布斯設計的半圓形多立克柱廊,後來得到威廉·錢伯斯爵士的讚譽,夸它是“最優美的建築構件之一”。1717年或1718年,伯林頓伯爵三世委任科倫·坎貝爾(Colen Campbell)改造爵府,他是以嚴謹帕拉第奧風格著稱的建築師。同時參與改造工程的還有威廉·肯特(William Kent)。坎貝爾、伯林頓和肯特三人密切合作,他們所掀起的審美新潮,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英國建築和室內裝飾。這在英國建築史上自然非同小可。在坎貝爾的改造方案中,建築的原有格局得到保留,多數構件也被重新利用。不過,建築正面也就是南向立面,卻由原來的傳統保守樣式,改造成了風格簡約的兩層複合體。坎貝爾把底層改造成農居式的地下室,以支撐起足有九個開間的龐大頂層。立面沒有中心的構件,卻通過添加百葉窗,強化了東西兩個端間。另外,改造工程還包括一座通向皮卡迪利街的龐大門樓以及室內的許多重要裝飾。尤其在內飾方面,繁複的弧形天花表現出鮮明的帕拉第奧風格。1725年,伯林頓府還原圖
1770年代,波特蘭公爵三世請約翰·卡爾(John Carr)改造過部分室內裝飾。而喬治與一位女繼承人結婚後成為闊佬,他在1815年出資7萬英鎊,從德文郡公爵六世(6th Duke of Devonshire)手裡買到了伯林頓府。他請薩繆爾·維爾(Samuel Ware)對伯林頓府進行局部改造。在兩次改造工程中,建築師都表現出對帕拉第奧風格的尊重。
2004年,皇家學院對二層主會客廳進行整修,隨即開放了約翰·米底積斯基藝廊(John Madejski Fine Rooms)。在學院的藏品中,皇家院士(Royal Academicians)的作品最有特色,觀眾可以在展廳里看到其中的精華。此外,學院還舉辦一些臨時性的小型藝展。目前,伯林頓府的東西二廂以及皮卡迪利街翼樓,還沒有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