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捷別墅在民國時期被稱為廣州的“白宮”,在民國時期這裡曾接待過孫中山等政要,在革命時期曾被用作地牢,隨後被丟空,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得以重見天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伯捷別墅
- 地理位置:廣州
- 譽稱:民國時期的“廣州白宮”
- 設計人:伯捷
簡介,特點,現狀,主人,用途,
簡介
伯捷別墅是一個世紀以前,一位叫伯捷的美國土木工程師的故居。從一年前的照片來看,它並不惹眼,破舊低調得和它的歷史不相稱這棟別墅曾經多次用來接待孫中山、蔣介石等人,被稱為民國時期的“廣州白宮”。現在,它已經在廣州市文化局的規劃下修葺一新。
特點
別墅由伯捷先生親手設計與建造,建築質量高,體現了該時期廣州居住建築的較高成就。從建築風格來看,該建築兼有殖民地外廊式和歐洲古典建築風格的種種特徵。為了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地方氣候,伯捷先生採用連續柱廊形成一、二層外廊空間。同時為使建築具有較好的形體輪廓,柱廊在入口或端部局部突出,豐富了建築的層次感。柱式完整,柱頭及檐下裝飾簡潔明快,頗有特色。建築內部空間多樣、組織合理,有會客廳、彈球房、沙龍餐廳燈,每一個房間都有壁爐,並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衛浴設備。
現狀
經歷了百年的變遷,這棟中西結合的老房子,卻依舊靜靜地在芳村白鶴洞一座養老院旁邊隱沒著,帶著與生俱來的優雅氣質。如此接近川流不息的芳村大道,伯捷別墅卻在一圈花草樹木的掩護下恍如與世隔絕,靜謐得恍如夏日的一個夢。潔白的羅馬柱烘托著門面,三扇拱形玻璃門默默地迎接著各種來客。它兼有殖民地外廊式和歐洲古典建築的種種特徵。從歷史照片來看,在伯捷和他夫人居住期間,室內的陳設既有歐式的門窗和壁爐,也有中式的木質家具,是中西結合的典範。從1910年建造至今,這棟老宅足足有百年的歷史,但是它的保存卻相對完整。
讓人驚嘆的是,這棟別墅幾乎有一半的牆都是落地窗,陽光大塊大塊地照進來,卻因屋檐和玻璃的遮擋而變柔和,明亮而不刺眼,溫暖而不灼熱。大廳的玻璃窗有著各種典雅的圖案,而臥室的落地窗也不拘一格,有的是漂亮的弧形,下面還有一圈弧形木凳對應,看書或發獃都變得詩意起來。最讓人喜歡的是它的超大陽台,同事戲言“可以打籃球了”。陽台大部分是開放式的,只有角落的一小塊空間用玻璃窗封閉。據說以前伯捷常和夫人在此喝茶。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別墅的每個房間都有形狀和顏色不同的壁爐。別墅內部都以白色和深木色為主色調,但壁爐的瓷磚卻有土耳其藍和酒紅等比較艷麗的顏色,是別致的點綴。而一樓的木質樓梯底部也有獨特的圓形底座,看得出主人沒少花心思。樓頂上有幾個極具功能性的煙囪和蓄水池。
讓人驚嘆的是,這棟別墅幾乎有一半的牆都是落地窗,陽光大塊大塊地照進來,卻因屋檐和玻璃的遮擋而變柔和,明亮而不刺眼,溫暖而不灼熱。大廳的玻璃窗有著各種典雅的圖案,而臥室的落地窗也不拘一格,有的是漂亮的弧形,下面還有一圈弧形木凳對應,看書或發獃都變得詩意起來。最讓人喜歡的是它的超大陽台,同事戲言“可以打籃球了”。陽台大部分是開放式的,只有角落的一小塊空間用玻璃窗封閉。據說以前伯捷常和夫人在此喝茶。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別墅的每個房間都有形狀和顏色不同的壁爐。別墅內部都以白色和深木色為主色調,但壁爐的瓷磚卻有土耳其藍和酒紅等比較艷麗的顏色,是別致的點綴。而一樓的木質樓梯底部也有獨特的圓形底座,看得出主人沒少花心思。樓頂上有幾個極具功能性的煙囪和蓄水池。
主人
伯捷生於美國,在1904年到廣州與澳大利亞建築師帕內合夥開辦治平洋行,從事與建築設計相關的工作。1910年,他在白鶴洞購買墓地9畝來建造私宅,於1910年代中期建成白鶴洞山頂別墅,就是現在所稱的伯捷別墅。在這之後他和他夫人一直居住於此。1933年7月伯捷因病去世後,他的夫人和孩子仍然居住在裡面,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日軍俘虜。
伯捷在華的30年間,參與設計了很多地標式的著名建築,像孫中山大元帥府、粵海關大樓以及沙面的很多西洋建築等。他也是最早把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引進中國的人,據了解,由他參與設計改造的位於嶺南學院的馬丁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所以伯捷又有“中國鋼筋混凝土之父”和“沙面建築之父”的稱號。
憑藉專業的才能,伯捷與廣東省軍政府保持著密切的合作。特別是在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後,他受聘擔任廣州市政廳設計委員,先後設計了廣州市消防總局(今文明路消防局)、廣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築(今起義路廣州起義紀念館內)等。伯捷參與設計的建築,絕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並定級為市級以上保護建築,部分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伯捷在華的30年間,參與設計了很多地標式的著名建築,像孫中山大元帥府、粵海關大樓以及沙面的很多西洋建築等。他也是最早把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引進中國的人,據了解,由他參與設計改造的位於嶺南學院的馬丁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所以伯捷又有“中國鋼筋混凝土之父”和“沙面建築之父”的稱號。
憑藉專業的才能,伯捷與廣東省軍政府保持著密切的合作。特別是在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後,他受聘擔任廣州市政廳設計委員,先後設計了廣州市消防總局(今文明路消防局)、廣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築(今起義路廣州起義紀念館內)等。伯捷參與設計的建築,絕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並定級為市級以上保護建築,部分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用途
這棟老別墅的故事遠不止於此。伯捷夫人在1945年的回憶錄里,曾經驕傲地提及了伯捷家庭和孫中山的往來。在伯捷這棟別墅裡面有個半圓形的會議室,上面靠窗邊的一排木凳子竟然幾乎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當時這棟別墅經常被用來接待孫中山、蔣介石等政要,也曾經作為他們的會議室,因此在民國時期它被稱為“廣州白宮”。
這些歷史的碎片被有心人默默地記錄了下來,然而更多的碎片,卻隨著歷史的洪流淹沒在塵埃里。據荔灣區文管所的霞姐介紹,伯捷別墅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的,初發現的時候已經很破很殘舊,有很多地方漏水。在這之前,伯捷別墅一度被街道辦事處使用,後來就一直放空了,直到普查的時候才重新了解到這裡的主人是伯捷。
更讓人意外的是伯捷別墅的地下室。據廣州大學教授彭長歆介紹,伯捷建造地下室主要是為了適應本地氣候。廣州的氣候潮濕,建造架空層可以防止水浸、白蟻,還有助於通風,另外還可用來儲存雜物等。與外廊建築空間一樣,這些適應性技術策略的形成來自於西方人長期在東方殖民生活的經驗。不過,劉偉倫告訴記者,他初次進入這座別墅的地下室時,發現地下室的柱子上寫著“抗拒從嚴、坦白從寬”“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字樣,隱隱地透露著這座小房子曾經的用途地牢。
這些歷史的碎片被有心人默默地記錄了下來,然而更多的碎片,卻隨著歷史的洪流淹沒在塵埃里。據荔灣區文管所的霞姐介紹,伯捷別墅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的,初發現的時候已經很破很殘舊,有很多地方漏水。在這之前,伯捷別墅一度被街道辦事處使用,後來就一直放空了,直到普查的時候才重新了解到這裡的主人是伯捷。
更讓人意外的是伯捷別墅的地下室。據廣州大學教授彭長歆介紹,伯捷建造地下室主要是為了適應本地氣候。廣州的氣候潮濕,建造架空層可以防止水浸、白蟻,還有助於通風,另外還可用來儲存雜物等。與外廊建築空間一樣,這些適應性技術策略的形成來自於西方人長期在東方殖民生活的經驗。不過,劉偉倫告訴記者,他初次進入這座別墅的地下室時,發現地下室的柱子上寫著“抗拒從嚴、坦白從寬”“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字樣,隱隱地透露著這座小房子曾經的用途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