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論

伯夷叔齊論

伯夷、叔齊本為商代孤竹君之子,他們的父親孤竹君死後立長子伯夷為君,伯夷認為弟弟叔齊賢於自己,要讓位給叔齊,叔齊堅決不肯接受,於是兩兄弟一起隱居。正因為如此,幾百年後的孔子才把二人作為“賢”的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夷叔齊論
  • 類型:評論
  • 代表:賢
  • 時代:商代
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後來又以遺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餓死首陽山上。自古多說二人高義,但漢代東方朔卻說二人愚夫。而且頗有道理。
二人“不食周粟”是“賢”還是“愚”,其實都有道理。歷史是統治階級編寫的,特別是中國歷史向來是官方編寫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現在的統治。需要社會安定時,就讚揚伯夷叔齊這樣“賢者”,需要改革時就批判這些“頑固派”。其實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峰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後才作。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為就不難理解了。不過這樣看兩個人的眼光的確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識時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