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灣戰役

1281年(弘安4年),元軍分兵兩路,東路軍從朝鮮半島出發,江南軍從長江出發,共14萬大軍分乘4400艘船進迫博多灣。這次日本軍學習了元軍的戰法,並在伯多灣築石壘,還乘上小船襲擊元的大船,拚死抵抗。這樣,阻止了元軍登入。這次元軍又因大暴風雨遭受巨大損失,最後敗退。

基本介紹

  • 名稱:伯多灣戰役
  • 發生時間:1281年
  • 參戰方:元軍,日本軍
  • 結果:阻止了元軍登入
背景,戰役經過,結果,分析及影響,

背景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入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準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準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鎌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伯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入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鬥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戰役經過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達影試慨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背騙元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伯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占了伯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
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入作戰,登入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入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棗棕鴉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衝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結果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辨燥肯基本被毀,北朽殃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
三天后,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即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就是奴隸。今天的伯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 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范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分析及影響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本次征日失敗,元軍統帥范文虎應承擔主要責任,元軍的敗勢並非真的無法挽回,部將張禧便建議:因糧於敵,利用船壞將士無反顧之心,重整旗鼓,拚死一戰轎灶糠去。歷史上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反敗祝兆驗為勝的例子並不少見,如項羽在巨鹿的破釜沉舟,韓信在井陘的背水列陣。可惜范文虎貪生怕死拒絕了他的正確意見,反而畏敵不前,實為元軍第一罪人。日軍的戰略戰術水平本非元軍敵手,武器鎧甲也不如元軍精良,作戰方式還停留在呆板的正面強攻,在第一次元日戰爭中曾有十萬日軍被三萬元軍迂迴包抄擊潰大敗的先例,但由於這次準備充分,修建石牆,加之忽必烈所用非人,渡海作戰又無法運輸回回炮等重型攻城武器,使得元軍的優勢難以發揮,最終功虧一簣。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 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范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分析及影響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本次征日失敗,元軍統帥范文虎應承擔主要責任,元軍的敗勢並非真的無法挽回,部將張禧便建議:因糧於敵,利用船壞將士無反顧之心,重整旗鼓,拚死一戰。歷史上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反敗為勝的例子並不少見,如項羽在巨鹿的破釜沉舟,韓信在井陘的背水列陣。可惜范文虎貪生怕死拒絕了他的正確意見,反而畏敵不前,實為元軍第一罪人。日軍的戰略戰術水平本非元軍敵手,武器鎧甲也不如元軍精良,作戰方式還停留在呆板的正面強攻,在第一次元日戰爭中曾有十萬日軍被三萬元軍迂迴包抄擊潰大敗的先例,但由於這次準備充分,修建石牆,加之忽必烈所用非人,渡海作戰又無法運輸回回炮等重型攻城武器,使得元軍的優勢難以發揮,最終功虧一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