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勒里斯盆地

伯勒里斯盆地

位於火星北半球的伯勒里斯盆地是大約40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早期被一個小行星或彗星直接撞擊形成的隕石坑,它長1.06萬公里,寬8500公里,面積約為月球南極巨大隕石坑艾特肯盆地的5倍,相當於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面積總和。伯勒里斯盆地是太陽系裡已知發現的最大盆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勒里斯盆地
  • 外文名:Borealis Basin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火星南北兩個半球一直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南半球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北半球卻地勢低凹、一派平原。是什麼造成了火星的“兩面派”。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巨大的天體可能曾經猛烈撞擊火星北半球,“傷口”之巨大為太陽系所有天體僅見。
科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火星北半球地貌的“遠古撞擊說”,但由於伯勒里斯盆地的部分地區被後來形成的火山覆蓋,因此難以找到相關證據。
科學家根據兩個火星探測器傳來的火星重力和地面參數,重構了火山形成前的火星地形圖。
它清晰顯示,伯勒里斯盆地的原始輪廓為橢圓形,這符合撞擊隕石坑的典型特徵。此外,盆地還有一層外部輪廓,這種內外雙圈是隕石坑的又一個特徵。
此外,來自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還利用電腦三維模擬,測算出形成隕石坑的條件。根據他們的計算,一個直徑1600公里的物體以2.09萬公里的時速運動,可能以與火星表面形成30度至60度夾角撞擊火星,釋放出相當於75萬億兆噸至150萬億兆噸三硝基甲苯(TNT)炸藥的能量。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另一個研究小組則指出,如此重量級撞擊形成的衝擊波可能對火星南半球的地殼也產生了破壞。
三個研究小組的報導都發表在6月2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他們在報告中都認為,北半球的巨坑是由一次巨大撞擊而不是幾次小規模撞擊造成的,因為沒有地貌跡象顯示北半球存在多個盆地。
“鳳凰”號於2008年5月25日19時53分在火星北極附近的瓦斯蒂塔斯-伯勒里斯(Vastitas Borealis)北部平原著陸,接著,“鳳凰”號將使用8英尺(2.4米)的機械臂鑿開火星土壤取樣,探尋火星生命跡象。

地理環境

伯勒里斯是火星北半球北極處最顯著的標誌,處了伯勒里斯盆地以外,北半球幾乎都是平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