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鳥雙尾銅臥虎,製造於商(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通長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體寬13厘米,現在收藏於江西省博物館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鳥雙尾銅臥虎
- 通長:53.5厘米
- 年代:商(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 通高:25.5厘米
此器形似虎尊大但腹底不連,內空。張口,左右各露一獠牙,突目粗眉,雙耳豎立。粗頸,垂腹,背脊突出,後垂雙尾,尾端上卷。背伏一鳥,尖喙圓睛,豎頸短尾。虎身及四肢分飾鱗片紋、捲雲紋和雲雷紋,所有紋樣均為陰線雕刻。整個虎形,軀體龐大,怒目圓睜,虎視眈眈,作半起欲奔之勢,生動再現了“虎”的形象。新乾大洋洲商墓出土的不少器物上都有虎的裝飾,其風格基本一致,猛虎形象構成了新乾青銅文化的主要特色。據此,學者們推測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對象或與其家族歷史及傳說有一定的關係。也有人認為虎與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有關。虎與鳥的結合器雖南北方均
有發現(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觥也是前為虎後為鳥),但此虎的雙尾造型卻是前所未見的。
而這樣虎背落鳥的構思讓人們頗為費解,為什麼要將老虎和小鳥這樣極不相稱的造型鑄造在一起呢? 這在當時有著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至今仍是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