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懸繭蜂

伏虎懸繭蜂

伏虎懸繭蜂(Meteorus rubens Nees,1811)是一種繭蜂科懸繭蜂屬類生物,分布於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虎懸繭蜂
  • 拉丁學名:Meteorus ruben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膜翅目
  • 亞目:細腰亞目
  • :繭蜂科
  • 亞科:優繭蜂亞科
  • :懸繭蜂屬
  • :伏虎懸繭蜂
  • 總科:姬蜂總科
  • 定名人:Nees
  • 年代:181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 體長3.6—5.2mm,前翅長3.4—4.9mm。體色黃褐色至黑褐色;單眼區、後頭和胸部常有暗斑;觸角黃褐色至暗褐色;顏面和唇基常黃褐色;上顎黃色;須白色或淺黃色;並胸腹節和第1背板常黑褐色;足黃色或黃褐色,後足基節、腿節和脛節常較暗;第2背板多半黃色或黃褐色;產卵管鞘褐色;翅透明,翅痣淺褐色至暗褐色,翅脈較淺。
頭 背觀頭寬為頭長的1.7—1.8倍;觸角較短,25—28節,柄節明顯膨大,第1鞭節長為第2鞭節的1.0—1.1倍,第l、2及端前鞭節長分別為寬的3.2—3.4、3.0—3.4和1.5—1.6倍;頭頂近光滑,具細微刻點;後頭脊背面中央常有1小段斷開;單眼大,OOL:OD=5—7:5;複眼較短,上頰發達,在複眼後向外鼓出,後端強烈收窄(圖387),背觀複眼長為上頰的1.7-1.8倍(圖387);額淺凹,光滑;顏面微隆,至少中央隆起,寬為高的1.8倍,明顯具橫皺;前幕骨陷大而深;唇基明顯突出,比顏面窄,具網狀刻點和稀疏長毛,兩側微弱橫皺,前緣平直,至多中央輕微凹陷;顎眼距長為上顎基寬的0.6—0.7倍;上顎長,端半明顯扭曲,上齒明顯長於下齒。
胸 長為高的1.5—1.6倍;前胸背板具皺紋;中胸盾片具網狀刻點;盾縱溝淺寬,有刻紋,後端匯合處具網狀皺紋;小盾片前凹寬,較淺,中脊和兩側的短脊明顯;小盾片稍隆起,具刻點;中胸側板具刻點,翅下區具皺狀刻點;基節前溝甚寬大而淺,具網狀皺紋;並胸腹節寬短,具細網狀皺紋,中脊分明,有時側脊亦明顯,後端淺凹。
翅 前翅翅痣長為寬的3.0—3.4倍;r脈由翅痣中部略後伸出;SR1脈微彎,抵達翅緣處遠離翅尖;r:3-SR=5:9-11;2-SR:3-SR=8-10:5;m—cu脈對叉或輕微前叉式;cu-a脈後叉式,1-CUl:2-CUl=1-2:10;後翅M+CU:1-M=16-17:5。
足 後足基節具刻點,有時背面基部有網狀刻點;後足腿節、脛節和基跗節長分別為寬的5.3—5.8、9.8—11.0和7.6—8.0倍;跗爪較長,不強烈彎曲,基部常明顯膨大。
腹 第l背板長為端寬的1.9—2.0倍,基部近光滑,較細窄,背板端半有不發達的縱刻條,無背凹或背凹幾乎消失,背板在腹面近中部有l小段癒合;柄後腹光滑;產卵管粗短而平直,長分別為第1背板和後足基跗節長的2.0—2.5和3.0—3.5倍,基部強烈膨大,後端顯著收窄,末端稍膨大,具1小的亞端缺刻。
雄 體長3.5—4.8mm,前翅長3.3—4.6mm;觸角24—28節;OOL:OD=5-6: 5;背觀複眼長為上頰的1.8—2.0倍;顏面寬為高的1.7-1.9倍;顎眼距長為上顎基寬的0.7—0.8倍;第1背板長為端寬的2.0倍。
繭 繭長4.0—5.0mm,最大橫徑約2.0mm,土黃褐色,無端絲,在寄主屍體附近多個繭結成一堆;孵化孔正常,具1連線著的繭蓋。

生活習性

寄生於暴露性的鱗翅目幼蟲,尤其是夜蛾科的幼蟲。主要寄主有:夜蛾科的警紋地老虎、小地老虎黃地老虎、Apamea lateritia、北俄夜蛾、Calaena leucostigma、甘

分布範圍

山西,內蒙古,吉林,福建,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
蒙古,日本,巴勒斯坦,以色列,土耳其,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賽普勒斯,丹麥,法國,德國,英國,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瑞典,埃及;新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