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山烈士墓群

伏虎山烈士墓群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烈士墓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虎山烈士墓群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
伏虎山烈士墓群
2011-08-15 09:09:23 華夏經緯網
武昌珞喻路與卓刀泉路交叉口東邊、卓刀泉路卓刀泉寺的後面,有一座綠蔭蔽天的小山,名曰伏虎山。從珞喻路進省林科院,走右邊上山,沿小路旁的山坡上,依次散落著劉公、藍天蔚、蔡濟民、劉靜庵、孫武、吳兆麟等6位辛亥革命志士的墓地,均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6座墓的形制大致相同,均是墓園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左右。墓的四周砌有圍牆,前面有園門,門前有石階。墓冢高0.8米,寬2米,長3米,底方頂園。墓碑高3米、寬1米,用水泥、磚砌成,刻字面為水磨石,呈灰黑色,正中隸書鐫刻著如“吳兆麟先生之墓”、“孫武先生之墓”等。這6位革命志士都為奪取武昌首義勝利作出了貢獻。
孫武(1880—1939),湖北夏口(今漢口)人。於1896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1900年參加唐才常漢口自立軍,被推為岳州司令。1905年加入武昌日知會,1908年8月與焦達峰等在東京組織共進會,不久被推為湖北主盟,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武昌起義後,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部長,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39年11月10日,病逝於北京。
吳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今鄂州)人。十六歲入武昌新軍當兵,1905年加入革命團體日知會、翌年再考入參謀學堂,畢業後任第八鎮工程營左隊隊官。辛亥武昌起義之夜,被起義士兵推為臨時總指揮。湖北軍政府成立,任參謀部部長,第一協統領,參加陽夏保衛戰。1912年1月任大元帥府參謀總長。後調北京,授陸軍中將。不久退出政治,致力於社會事業。病逝後,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劉靜庵(1875—1911),湖北潛江人。1903年加入湖北新軍,次年任護軍馬隊第一營管帶黎元洪的秘書。1904年6月,與張難先等在武昌成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1905年以擔任美國教會閱報室“日知會”司理為掩護,用教會名義,從日本、上海訂購大量書報,如《猛回頭》、《黃帝魂》、《民報》等,宣傳革命思想。1907年1月被叛徒郭堯階誣告為哥老會首領劉家運,遭到逮捕。1911年病逝獄中。
蔡濟民(1886—1919),湖北黃陂人。1901年入湖北新軍。1906年參與日知會,又先後參加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任同盟會湖北分會參議部長。竭力促成共進會、文學社聯合,制訂起義計畫。武昌首義,他率二十九標攻下藩署,黃興稱其為“鄂中軍人之巨擘”。1913年初,任鄂督黎元洪的參謀長。1915年1月,受孫中山命任湖北革命軍司令長官。1917年11月參加護法鬥爭,1919年1月28日,被川軍旅長方化南殺害。
藍天蔚(1878-1921) ,湖北黃陂人。1896年1月入武昌新軍工程營。1897年2月選送武備學堂,並被送往日本士官學校深造。授為湖北新軍訓練營務處(後改湖北督練公所)教練兼湖北將弁學堂和武高、武師等學堂軍事教習。因與革命黨人有聯繫,為張彪所疑,遂辭職。經由吳祿貞推薦,任第二混成協統領,駐防奉天。武昌起義後,與張紹曾、吳祿貞密謀回響,議定奉天獨立,並組織參與歷史上有名的“灤州兵諫”。1912年 1月,孫中山委藍天蔚為參謀總長。南北議和後,支持孫中山,暗中資助廣州革命軍政府,並任鄂西聯軍總司令。1921年1月,被軍閥孫傳芳誘捕,先囚禁於夔州(今奉節),後押往重慶時遇難。
劉公(1881—1920),湖北襄陽人。1902年東渡日本求學, 1905年秋協助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創辦《民報》鼓吹革命。1907年3月,與張伯祥、鄧文翠等在日本成立“共進會”。1910年秋,攜帶十八星旗、革命文告等回國。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和文學社召開大會,制定起義方案,初步決定劉公為總理。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舉都督,劉再三謙讓,乃任軍政府總監察處總監察。參與起草制定《鄂州約法》。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湖口起兵討袁。袁世凱稱帝,劉通電反對,並在漢口積極組織武裝討袁。1920年4月12日病逝於上海。1922年10月15日大總統黎元洪追贈劉公為陸軍上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