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坐像》是南宋馬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伏羲坐像》表現伏羲散發披鹿皮赤足坐在岩石上,其足下有烏龜與八卦。畫中人物造型自然,筆墨生動。伏羲面龐寬厚,雙目有神,頜下黑須飄灑,神采奕奕。畫石的筆法則較為粗獷,運用的是馬家典型的斧劈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羲坐像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馬麟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249.8厘米,橫112.0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本幅畫其坐像,散髮披肩,身披鹿皮,一派遠古風範。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為了禦寒,以石器或骨器加工獸皮,再以骨針等工具進行縫製。此畫幅足下右圖為八卦。此八卦圖形表明他創製八卦的功績。他雙目凝神,似在沉思什麼似的。
畫幅上方宋理宗楷書敘贊。敘日:“朕獲承祖宗右文之緒,祗通燕謀,日奉慈極,萬幾餘閒,博求載籍,推跡道統之傳,自伏羲迄於孟子,凡達而在上,其道行,窮而在下,其教明,采其大指,各為之贊,雖未能探頤精微,姑以寓尊其所聞之意云爾。”標題:“宓犧”。贊日:“繼天立極,為百王先,法度肇建,道德純全,八卦成文,三墳不傳,無言而化,至治自然”。
馬麟在畫面右下角以小字恭敬地題款:“臣馬麟畫。”
創作背景
伏羲,一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牲皇、皇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相傳其人首蛇身,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牛。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造書契等。
馬麟繪製此像是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1225年,南宋理宗趙昀(1205―1264)被權相史彌遠擁立為帝,成為南宋第五位皇帝。理宗繼位後的10年裡,一直在史彌遠的挾制之下,無法過問政務,只能聽任史彌遠弄國,遂使國勢不振。1233年,史彌遠死,宋理宗才開始親政,並立志中興,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1241年,宋理宗到太學作《道統十三贊》。此文贊的是伏羲等13位聖人帝君,伏羲是第一位。宋理宗將《道統十三贊》賜給國子監,成為治國理念。並命畫家馬麟根據內容進行繪製。當時共繪有13幅畫像,但是今僅存5幅,即伏羲、唐堯、夏禹、商湯和周武王的畫像。
藝術鑑賞
此畫刻畫高度精練,神情表現細緻人微,畫法新穎別致,生動自然。人物的眉毛、鬍子,粗黑濃密,只是揮灑數筆便勾畫出來。衣服更為簡練,鹿皮下露出一雙赤腳,亦一無疏漏地表現出來,真是神奇而妥貼。設色亦甚為高雅、純樸,頭部和赤腳著淺色,衣服以淡墨渲染,加深了受光面的立體感。簡樸精練的筆墨,把這位始祖的形象刻畫入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簡介
馬麟(生卒年不詳,南宋寧宗時期人,約活動於13世紀初期),宋錢塘人,馬遠之子。南宋寧宗、理宗時期任畫院祗侯,工山水、人物、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