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避震的經驗,值得借鑑。經歷了1556年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的進士秦可大,在《地震記》中記錄了地震的“卒然鬧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的經驗。意思是說地震發生時,在室內不要往外奔逃,找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地方趴下,即使房屋倒塌了,人的生命也能得到保護。
一位親身經歷過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到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臉朝下,頭靠山牆,兩隻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兩眼之間的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嘴,用鼻子呼吸,即可避免砸死,又不會窒息。”
地震科學工作者在總結多次大震後倖存者的經驗認為:震時,如果在瞬間之內,又不能離開房屋,最好就近迅速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震,震後迅速撤離,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有十幾秒鐘的求生時間,在這生與死的瞬間,一定要沉著冷靜,千萬不要慌亂,根據自己所處不同環境,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採取正確避震方法,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地震科學工作者在總結多次大震後倖存者的經驗認為:震時,如果在瞬間之內,又不能離開房屋,最好就近迅速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震,震後迅速撤離,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有十幾秒鐘的求生時間,在這生與死的瞬間,一定要沉著冷靜,千萬不要慌亂,根據自己所處不同環境,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採取正確避震方法,就會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