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伏暑 拼音:fú shǔ 詳細解釋 1、指炎熱的夏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郵政·餵養》:“若伏暑之鞍,又宜急卸。” 2、病名。發於深秋至冬月。 ...
伏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二。具有健脾利濕,清心解暑之功效。主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太陰伏暑,病名。見《溫病條辨》卷一:“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詳伏暑條。 ...
《伏暑新繹》是近代宋愛人著寫,張贊臣校訂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4年。...... 《伏暑新繹》是近代宋愛人著寫,張贊臣校訂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
《春溫伏暑合刊》是近代宋愛人撰,張贊臣校注的溫病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33年。...... 《春溫伏暑合刊》是近代宋愛人撰,張贊臣校注的溫病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33年...
定義 深秋霜降、立冬前後為外寒搏動而觸發的伏暑。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科(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詞條標籤:...
《伏暑日唯食粥一甌盡屏人事頗逍遙效皮陸體》是宋代詩人張耒的作品之一。...... 《伏暑日唯食粥一甌盡屏人事頗逍遙效皮陸體》是宋代詩人張耒的作品之一。...
瘀滯,以身熱夜甚,神昏譫語,口乾而漱水不欲咽,皮膚、黏膜出現血癍,並進行性擴大,癍色青紫,舌絳,無苔,望之若干,捫之尚潤,或紫晦而潤等為常見症的伏暑證...
衛分氣分同病,以頭痛,周身酸痛,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舌淡,苔膩,脈濡數等為常見症的伏暑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
暑濕挾食滯,阻結腸道,以身熱稽留,胸腹灼熱,嘔惡,便溏不爽,色黃如醬,舌紅,苔黃垢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症的伏暑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
病邪郁阻少陽,以寒熱似瘧,口渴心煩,脘痞,身熱午後較甚,入暮尤劇,天明得汗諸症稍減,但胸腹灼熱不除,苔黃白而膩,脈弦數等為常見症的伏暑證候。 套用學科...
熱在心營,下移小腸,以身熱夜甚,心煩不寐,口乾但不甚渴飲,小便短赤熱痛,舌絳,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伏暑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科(二...
定亂丸,中醫方劑名。出自《痧疫指迷》。主治伏暑霍亂,及時行溫熱疫癘,諸般霍亂初起,才覺手腳作麻,胸口滿悶,頭目昏眩,神氣如蒙,若雲若霧,隨即吐瀉交作;並治...
通草散:木通半兩,通草半兩,澤瀉1分,竹茹2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主治:伏暑下血如久痢。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細末每服2錢,依前法煎,食後、...
本書以六因為綱,對春溫、傷暑、中暑、中熱、伏暑、秋燥、冬溫溫毒、傷濕、傷風、風溫、斑疹痧瘰、痧脹及陰症等時邪感症,首列總論,闡述病原病因、病症轉歸...
觀音救苦甘露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霍亂吐瀉方論》。具有避邪逐惡,祛風清熱,疏滯和中之功效。主治感冒時邪,瘟疫瘧疾,伏暑停食,霍亂吐瀉,頭痛腹脹,口渴心煩,脾胃...
▪ 伏暑發熱、作渴、嘔吐及赤白痢 ▪ 骨熱黃瘦 ▪ 小兒疳熱 ▪ 消渴尿多 ▪ 小便如油 ▪ 破傷風 ▪ 白濁 ▪ 痢症多血 ▪ 冷熱...
伏暑濕溫寒濕溫瘧秋燥補秋燥勝氣論(法八條,方六首)卷二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條,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暑溫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