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粗壯、木質;莖直立,多分枝,高10-60cm,基部木質化;莖淺紅色或黃褐色;單葉互生,無柄,條形,密被柔毛;花單生或2-3朵集生於葉腋,或於枝端構成衡疏穗狀花序,花被在結果時常具翅狀突起,很少呈瘤狀;胞果扁球形,紫褐色。種子橫生,卵形或近圓形,千粒重1g左右。耐旱、耐寒、耐鹽鹼、耐鹽鹼、耐瘠薄、再生性強,但不耐濕。種子易落粒,壽命僅數月。春播、夏播或冬季寄籽播種均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伏地膚
- 拉丁學名:Kochia prostrata(L.)Schrad
- 別稱:木地膚
- 界:植物界
- 科:藜科Chenopodiaceae
- 分布區域: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等乾旱地區和荒漠草原。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生態特徵,
形態特徵
小半灌木,高10—90厘米。根粗壯。莖多分枝而斜升,呈叢生狀。葉於短枝上簇生,條形或狹條形,長8—25毫米,寬1—2毫米,兩面疏被柔毛。花單生或2—3朵集生於葉腋,或於核端構成複穗狀花序,花被片5,密被柔毛,果期自背部橫主5個膜質的薄翅。胞果扁球形;種子卵形或近球形,黑褐色,直徑1.5—2毫米。
分布範圍
伏地膚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西部)、新疆、西藏等地;在國外分布於地中海南岸、南歐、西南亞、中亞、西伯利亞及澳大利亞等地。
主要價值
伏地膚春季返青較早,冬季殘株保存完好,粗蛋白質含含量較高,故在放牧場上能被早期利用,對家畜恢復體膘,改冬瘦春乏狀況具有較大意義。據研究報導,其青鮮狀態的枝葉和序為馬、羊、駱駝所喜食,秋季對綿羊和山羊有催肥作用。開花刈割的乾草各種家畜也喜食。伏地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據分析,在不同的發育期內,與其它藜科植物比較,其化學成分內含灰分較少,粗蛋白質含多,比禾本科植物為高;與豆科植物接近,且粗蛋白質的含量在各生長季節內變化幅度較小,化學成分及消化率如表135—1、135一2。伏地膚的葉量豐富,葉中粗蛋白質含量遠較莖稈為多,因此,飼用品質良好。加上利用時間長,產草量高,是乾旱地區的優良飼用植物。據新疆草原研究所栽培試驗,在荒漠氣候條件下,旱作栽培畝產鮮草150—350公斤,單株最高者產草1.1公斤,每畝產種子15一20公斤,單株收種最高者250克。據內蒙古正鑲黃旗試驗測定,畝產鮮草688公斤,折合乾草167.5公斤。伏地膚的利用方式,據新疆研究報導,春播的伏地膚,在生髮育良好的情況下,當年秋季即可供利用,以刈草為主,放牧為輔刈割留茬高度控制在3—10厘米之間為好,而以輕度放牧為宜,可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增加收益。
栽培技術
伏地膚的栽培能否成功,選地和適時播種是兩個重要環節。因為伏地膚的種子小,千粒重1.1—2.0克。頂上能力弱,發芽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地勢平緩,坡度小,上層厚。翻耕深度以25—30厘米為宜,最好進行秋耕,以備秋末或翌年春季搶墒播種。據研究播種期在耕作層含水率達歷15—20%時,為出苗期的最佳土壤濕度。為了達到這個條件,故在於草原或荒漠草原地帶栽培時,最好在臨冬和早春搶墒播種。但雨季播種常因雨后土壤板結造成出苗困難。伏地聯播種深度不能超過2厘米,以1厘米最適宜。冬前或冬季也可寄子播種,不覆上。春季宜採用覆土播種。應根據播種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墒情,靈活掌握。國外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對伏地膚曾進行引種栽培試驗,到三十年代已經大面積種植,建立了人工伏地膚放牧場和割草場。我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甘肅農業大學、新疆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內蒙古草原工作站等單位,先後對伏地膚進行了大量人工馴化、栽培、選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致認為它是在乾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區,進行人工栽培或用以改良天然草場很有前途的飼用植物。
生態特徵
伏地膚返青早,生長期長。在新疆及內蒙古地區觀察,3月底至4月初即返青萌發新技,6—7月現蕾,7月開花,9—10月結實。它於早春土壤解凍後,當旬平均氣溫上升到3℃時,老枝開始復甦返青,臨冬基部營養枝停止生長,整個冬幾乎保持灰綠色,生長期長達240天左右。伏地聯具有十分發達的軸根,主根粗大,例根發達。一般主根長可達2—2.5米,側根可達1.4米。根系生長速度很快,可超過地上部分1—1.5倍,莖與根的長度比為1:26一40。伏地膚.既有粗而長的主根深入土壤,以吸取土壤下層比較穩定的水分和養料,又有發達的上部側根,以充分利用土壤上層水分。當土壤上層水分含量較低時,它僅吸收深層水分就能維持生長發育的需要,一旦上層水分狀況有所改善,即可看到長勢發生明顯變化。這樣強大的根系,加以上下結合吸取水分和養料的特性,使它具有極強的抗旱能力。在於早年份或地區,常可看到,當和它生長在一起的許多植物因土壤於早(土壤水分含量不足5%時)而出現調美時,伏地膚仍可保持鮮嫩的綠色,繼續茁壯生長。此外,伏地膚還有一些保證在於旱氣候及上壤條件下,廣泛分布和頑強生存的適應性。第一點節制蒸騰。伏地膚的莖稈和葉片上著生短而密的柔毛,柔毛的多少與水分狀況密切相關,水分多則柔毛減少,反之柔毛增加。同一株在一年內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同,而被毛情況也有變化。往往春季柔毛少,夏季柔毛增加,秋季柔毛又有所減少,正和各季的降水和蒸騰變化情況相適應。這種用毛被來保持恆定體溫,節制蒸騰的作用是伏地膚適應乾旱生境的特徵之一。第二點夏季休眠。據報導,伏地膚在遇到夏季極端乾旱,降水少,氣溫高,土表5厘米內含水率下降到1—2%,15厘米上層內含水率在3—5的時,則出現夏季休眠現象。這個時期生長停滯或十分緩慢,飼用物質的巴藏斐相對減少。一旦環境條件好轉,立即恢復生機。夏季休眠現象是由於土壤有效水分含量過低,鹽分含量過高所致。第三點減少植物本身水分含量,降低水分消耗。據報導,伏地聯在返青後生長期含水67%,開花期含水46%,種子形成期含水35%。這樣減少本身水分的含量,就可減緩其生理活動,而降低水分的消耗,以維持正常生社與發育的需要。伏地狀抗寒、抗熱,耐鹼性也較強。冬季在零下35℃仍能安全越冬。夏季土表溫度在65℃時,也未見植株有灼傷現象。土層30厘米內總含鹽量在0.5%以內時生民良好,在1.0%時也能出苗生長。伏地用屬於多葉型小半灌木.莖葉比例一般為1:25—1:2.80。分枝多,成株分枝一般在20個以上,最多有達100—260個。據報導,在半荒漠地區,與其它早生小半灌木比較,伏地膚的一年生枝條較多,約占55%。由此看來,它不僅是理想的放牧型植物,而在缺乏灌溉條件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也是適宜早地的割草型植物。伏地膚生長較快,成熟早,再生能力較強。據測定,在開花前已增長速度可達0.5厘米,為導生植物中所少有。在適宜的條件下,人工播種的種子發芽較快,當年生長雖然較慢,但大部分植株可開花結實,第二年植株定型,生長迅速,其產量即可達到高峰。在放牧場上可利用2—3次,而別刻乾草年可2次、據測定,春末惻割後,秋季的再生草即可達到20厘米,多次利用可以獲得品質交良好的再生草,如僅秋季利用1次,產量雖然較高,但其枝條木質化程度增高,品質較粗老。伏地膚具有較廣泛的生態可塑性。常生長於草原和荒漠區的沙質、沙壤質或多碎石的土壤上,一般在生有較豐富雜類草的針茅草原為偶見伴生種,多單株生長。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帶常成為群落的重要伴生種,並能形成層片。在新疆北疆傾斜乎原和被黃,土覆蓋的低山丘陵上,它經常是蒿類荒漠和小蓬(NanoPhytonerinaceun)荒漠的主要伴生種,在土壤含鹽量達0.2%左右的灰鈣土上生長繁茂,常可成為優勢植物。由此可見,伏地膚的分布與溫帶乾早、半乾旱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一定的密切聯繫,其分布的多度常依大氣濕潤梯度的下降而逐漸升高,由此可以確定伏地聯為廣幅荒漠旱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