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面出現黃色斑點,逐漸全葉變黃。葉背面有白粉狀霉層,之後覆蓋全葉。後期霉層中產生小點,初黃色、褐色,漸變為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地膚白粉病
- 病原中文名:伏地黎內絲白粉菌
- 病原拉丁學名:Leveillula chenopodiacearum Go1ov
- 主要為害部位:葉面
病原特徵,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的伏地黎內絲白粉菌(Leveillula chenopodiacearum Go1ov.)。分生孢子寬披針形,有縱紋,大小45-54(-60)微米×15-18(-21)微米。閉囊殼球形、扁球形,直徑93-244微米,附屬絲線狀,無色,易斷,37.5-200微米×2.5-5微米;閉囊殼內有子囊多個;子囊無色,短,80-137.5微米×35-67.5微米,內含2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黃色,單胞,橢圓形,35-523微米×22.5-30微米。
分布與危害
在新疆、內蒙古均普遍發生。也為害駝絨藜。
防治方法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品種間存在著明顯的抗病差異,但這方面的工作卻做得很少。
2、草地管理措施 冬季消滅病殘株體,減少菌源,顯著減輕下一年的病情;發病普遍的地塊,應當及時刈割利用,重病草地不宜收種;科學施肥,合理灌排,避免草層過密或倒伏。
3、藥劑防治 科研或留種草地可用下列藥劑保護:
①硫磺粉(40 千克/公頃),
②40%的滅菌丹800-1000倍液,
③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④50%苯來特2000倍液,
⑤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