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杜,原名:伏地杜鵑,拉丁文名:Chiogenes suborbicularis (W. W. Smith) Ching. 杜鵑花科、伏地杜鵑屬常綠伏地小灌木,分枝多;幼枝被淡黃色硬毛。葉互生,近革質,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和基部均鈍圓,邊緣疏生短硬毛,老則毛脫落,表面綠色,無毛,背面蒼白,疏生硬毛,中脈在表面凹陷,在背面凸起,側脈在兩面不明顯;花小,單一,腋生;紫色,無毛,先端微尖;裂片長圓形,無毛;花冠鐘形,玫瑰紅色,至中部以上圓裂,兩面無毛,先端反折;雄蕊內藏,花絲無毛,花葯短,管狀,無芒;子房上位,無毛,花柱粗短,無毛。漿果球形,紅色;花托在果時膨大,肉質;種子腎形,極小,黃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7-10月。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分類學,屬下種類,
形態特徵
常綠伏地小灌木,分枝多;幼枝被淡黃色硬毛。葉互生,近革質,寬卵形或近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和基部均鈍圓,邊緣疏生短硬毛,老則毛脫落,表面綠色,無毛,背面蒼白,疏生硬毛,中脈在表面凹陷,在背面凸起,側脈在兩面不明顯;葉柄長約1毫米。花小,單一,腋生;花梗長約1毫米,無毛;小苞片2,對生,卵形,長約2.5毫米,紫色,無毛,先端微尖;花萼長2毫米,裂片長圓形,無毛;花冠鐘形,玫瑰紅色,長約3毫米,至中部以上圓裂,兩面無毛,先端反折;雄蕊內藏,花絲無毛,花葯短,管狀,無芒;子房上位,無毛,花柱粗短,長約1毫米,無毛。漿果球形,紅色;花托在果時膨大,肉質;種子腎形,極小,黃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3000-3800米的高山灌叢草地。
地理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無具體地點)。
分類學
屬下種類
伏地杜鵑(雲南植物研究)伏地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圖版20:1-7
Chiogenes suborbicularis (W. W. Smith) Ching ex T. Z. Hsu in Act Bot. Yunn. 6; 40. 1984. ——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 W. Smith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8: 186. 1914 et l. c. 14: 127, 212, 362. 1924; Hanod. -Mazz. Symb. Sin. 7: 793. 1936; Airy Shaw in Kew Bull. 1940: 329. 1941;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 188. 圖4330. 1974.
1a. 伏地杜鵑(原變種)
var. suborbicularis
白花伏地杜鵑(雲南植物研究)(變種)
var. albiflorus T. Z. Hsu in Act. Bot. Yunn. 6: 41. 1984.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植物體全株無毛,葉橢圓形,花冠白色。
產雲南西北部。生於海拔約3 200米的岩石縫中。模式標本采自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