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莉欣,該書於2015年7月出版,通過十章的篇幅,從挖掘主觀真實、傳遞主體意識中“存在的瞬間”、探索語言文字的造型能力與色彩表現力、嘗試小說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無限潛能、突破文字藝術與視覺藝術之間的森嚴壁壘、實現創作與人格發展中情感與智性的和諧等方面,考察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美學與視覺藝術之間的密切關聯,著重分析了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以及文尼莎·貝爾等從觀念到實踐對於伍爾夫創作的深刻影響,彰顯了伍爾夫作為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堅與意識流大師的成就背後,視覺藝術所提供的精神資源,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闡釋了伍爾夫鮮明的美學風格與創作個性的形成背景,也以一個十分突出的個案,印證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文學藝術水乳交融、彼此促進的基本規律。
基本介紹
- 書名:伍爾夫小說美學與視覺藝術
- 作者:楊莉欣 著
- 譯者:曲弘梅
- ISBN:9787516166772
- 頁數:239
-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1版1次)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專著,譯著,
出版信息
伍爾夫小說美學與視覺藝術
內容簡介
作為英國現代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意識流小說大師和倫敦“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人物,維吉尼亞·伍爾夫在小說觀念革新、意識流技巧探索、隨筆與傳記寫作,以及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建構等方面,均對20世紀西方乃至中國的文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學術界,雖然對其小說創作中的時間主題、生命意識、性別觀念與意識流形式技巧等已經展開了較為豐富的研究,然而,對其現代主義美學探索與藝術實驗的淵源,尤其是“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美學家與藝術評論家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畫家文尼莎·貝爾等為代表的視覺藝術觀與形式論對其發生的影響卻尚未有足夠的重視。故本書旨在通過對此方面的深入探討,努力對中國的伍爾夫研究有所拓展與推進。
本書通過十章的篇幅,從挖掘主觀真實、傳遞主體意識中“存在的瞬間”、探索語言文字的造型能力與色彩表現力、嘗試小說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無限潛能、突破文字藝術與視覺藝術之間的森嚴壁壘、實現創作與人格發展中情感與智性的和諧等方面,考察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美學與視覺藝術之間的密切關聯,著重分析了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以及文尼莎·貝爾等從觀念到實踐對於伍爾夫創作的深刻影響,彰顯了伍爾夫作為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堅與意識流大師的成就背後,視覺藝術所提供的精神資源,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闡釋了伍爾夫鮮明的美學風格與創作個性的形成背景,也以一個十分突出的個案,印證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文學藝術水乳交融、彼此促進的基本規律。
本書注重史料蒐集、美學分析、心理學考察和文本細讀的有機結合,努力在史料充分的基礎上論證伍爾夫美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小說中的具體體現,從一個獨特的跨學科角度揭示伍爾夫小說美學得以形成的藝術淵源。
本書嘗試在跨學科的視閾中探索視覺藝術理論與實踐對伍爾夫現代主義小說美學的深刻影響,拓展國內伍爾夫小說研究的新空間,具有方法論上的創新意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與伍爾夫
第一節“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節弗萊·後印象派畫展·伍爾夫
第三節貝爾夫婦與伍爾夫
第二章共同捕捉“人類精神生活的韻律”
第一節弗萊的視覺藝術理念與伍爾夫的“內在真實”觀
第二節藝術文本與文學文本的同一性
第三章關於“存在的瞬間”
第一節“在原棉的後面隱藏著某種圖式”
第二節“野鵝從窗前飛過”
第四章“重新發現結構設計與和諧的原則”
第一節弗萊“結構的設計”與塞尚的“造型美”
第二節伍爾夫的“用文字來表現一種變形的造型感”
第五章印象派、後印象派繪畫與伍爾夫作品的光色之美
第一節“繪畫是畫家有色彩的感覺的記錄”與“小說家歸根到底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
第二節印象主義繪畫般的斑駁光影
第六章關於“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節何為“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節弗萊與貝爾形式美學思想的差異
第七章伍爾夫小說作為“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節伍爾夫筆下“形式”的“意味”
第二節“塊面”、“聯結”與“韻律”
第三節“圖式”與“空白”
第八章“文尼莎擁有我渴望擁有的一切”
第一節“我愛你勝過這世上任何別人”
第二節“共享相同視覺的作家與藝術家的完美合作”
第九章“以光華燦爛的辭彙去模仿文尼莎的繪畫之美”
第一節“我們擁有同一雙眼睛”
第二節“以語言文字來傳達後印象主義”
第三節“細描法是展示一個景物的最糟糕的方法”
第四節“美幾乎完全就是色彩”
第十章從情感與智性的和諧到“雙性同體”
第一節“風景是一種尖銳理性的飄浮著的微笑”
第二節“情感與智性可以自由地協作”
第三節“雙性同體”在作品中的具體實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大事記
附錄二俄羅斯文學影響與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美學實驗
附錄三伍爾夫美學探索背後的俄羅斯藝術底蘊
後記
第一章“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與伍爾夫
第一節“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節弗萊·後印象派畫展·伍爾夫
第三節貝爾夫婦與伍爾夫
第二章共同捕捉“人類精神生活的韻律”
第一節弗萊的視覺藝術理念與伍爾夫的“內在真實”觀
第二節藝術文本與文學文本的同一性
第三章關於“存在的瞬間”
第一節“在原棉的後面隱藏著某種圖式”
第二節“野鵝從窗前飛過”
第四章“重新發現結構設計與和諧的原則”
第一節弗萊“結構的設計”與塞尚的“造型美”
第二節伍爾夫的“用文字來表現一種變形的造型感”
第五章印象派、後印象派繪畫與伍爾夫作品的光色之美
第一節“繪畫是畫家有色彩的感覺的記錄”與“小說家歸根到底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
第二節印象主義繪畫般的斑駁光影
第六章關於“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節何為“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節弗萊與貝爾形式美學思想的差異
第七章伍爾夫小說作為“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節伍爾夫筆下“形式”的“意味”
第二節“塊面”、“聯結”與“韻律”
第三節“圖式”與“空白”
第八章“文尼莎擁有我渴望擁有的一切”
第一節“我愛你勝過這世上任何別人”
第二節“共享相同視覺的作家與藝術家的完美合作”
第九章“以光華燦爛的辭彙去模仿文尼莎的繪畫之美”
第一節“我們擁有同一雙眼睛”
第二節“以語言文字來傳達後印象主義”
第三節“細描法是展示一個景物的最糟糕的方法”
第四節“美幾乎完全就是色彩”
第十章從情感與智性的和諧到“雙性同體”
第一節“風景是一種尖銳理性的飄浮著的微笑”
第二節“情感與智性可以自由地協作”
第三節“雙性同體”在作品中的具體實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大事記
附錄二俄羅斯文學影響與伍爾夫的現代主義美學實驗
附錄三伍爾夫美學探索背後的俄羅斯藝術底蘊
後記
作者簡介
楊莉馨,江蘇南通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台灣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等校研修,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女性文學與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已出版專著五部,譯著五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維吉尼亞·伍爾夫漢譯與接受史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維吉尼亞·伍爾夫小說與視覺藝術關係研究”等。
專著
《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研究》,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文壇上的英倫百合:維吉尼亞·伍爾夫在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奧蘭多的寫作之夢:女性文學論稿》,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
《尋求中西文學的會通》,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譯著
《葛特露和克勞狄斯——<哈姆萊特>前傳》,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通過身體思考》,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閱讀日記——重溫十二部文學經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文尼莎與維吉尼亞》,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十九世紀文學想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