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伍市鎮地處汨羅江下游,素稱“平江西大門”,是平江對外開放的西大門,鎮域面積191.02平方千米(2017年),轄46個村,一個居委會,人口81000人(2017年),人口密度360人/平方公里;財政收入6122.6萬元,人均純收入9780元;是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創建省級第三輪示範鎮。
伍市有“一江三路”的獨特交通優勢,汩羅江自東而西流經伍市鎮集鎮,縱貫南北的
京港澳高速公路穿越伍市全境,平行於京港澳高速公路的
107國道從西側經過,距鎮中心僅4公里,順汩羅江而下的省道S308線與兩條國家級大動脈垂直相連,在伍市形成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伍市南距長沙65公里,北距岳陽66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伍市是一個農業大鎮。境內地貌特徵以沖積平原、丘陵、山地為主,有耕地面積6.2萬畝,土質以砂壤土、壤土、黃壤土為主,有上型水庫21座,萬方以上山塘38口,是平江縣優質稻生產基地、瘦肉型外貿生豬基地,南方落葉水果基地。年產糧超過5萬噸,素有“平江糧倉”之稱。年出欄生豬在17萬頭以上,被原省委楊正午書記譽為湖南科學養豬第一鎮。全鎮形成了糧食、牲豬、棉花、綠色食品、楠竹、優質水果、花卉苗木、良種茶、西瓜、紅薯等農業主導產業。
伍市是一個工業重鎮。境內有省級工業園——平江工業園和湖南溫州小商品批發大市場,累計招商引進各類工業項目30多個,形成了南嶺民爆、食品加工、礦產建材、機電加工、機械製造、環保造紙、體育器材等工業主導產業,是平江新型工業化建設的“主戰場”。
伍市是一個生態大鎮。全鎮山林面積16萬畝,被確定為平江縣“兩區”建設示範鄉鎮,為該鎮經營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營造了廣闊的空間。
伍市是一個文化厚鎮。集鎮建設中曾發掘出殷商時期的青銅寶劍,鎮轄盤塘村曾發現宋神宗封欽聖憲肅向皇后遺址文物群。伍市鎮有中南地區佛教活動中心,著名的旅遊休閒場地--始建於唐朝元和年間的東山古寺,有被央視譽為“中華一絕”的民間舞龍文化品牌--九龍舞,該鎮連續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這裡亦是江渭清、曾建微、李達等革命前輩和科學名人的故鄉。
奮進的伍市正以開放的思想、進取的精神、廣博的胸襟、真摯的誠意熱情歡迎各方仁人志士前來投資興業、大展鴻圖,同時渴望各級領導繼續關心和支持。鎮黨委政府鄭重承諾:
努力爭創一流的服務和投資環境,確保廣大客商投資放心,發展安心,生活舒心。
地理位置
伍市鎮域位於
平江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地處長沙岳陽一小時經濟圈內、“3+5”城市群的邊緣,位於長株潭兩型示範區和武漢城市圈之間,緊鄰
京廣高鐵、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S308線和汨羅江在鎮區交匯。鎮區交通便捷,從京港澳高速伍市入口可直達南部的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歷史沿革
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清代知縣伍士琪在這裡創建漕館,全縣漕糧在此啟示錄運,因此逐步形成街市,為紀念他取名“伍公市”。清代為富華鄉十六都,民國初屬永綏區,後屬四區綏安鄉。解放初期屬十四區平綏鄉。1956年設三和、栗山、時豐3鄉,屬向家辦事處。1958年9月屬燈塔公社,1959年4月屬栗山公社。60年代末改為栗山區,下設栗山、三和、時豐、向家4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栗山(駐栗山巷)、三和、時豐(駐椽皮嶺)3個鄉合併設立伍市鎮。
三和花崗岩石
伍市資源豐富,盛產黃金、高嶺土、花崗岩、頁岩、砂石等。
三和花崗岩石礦礦區西距107國道5.5公里,東距臨長高速平江出口7.5公里,礦區內有一條通鄉公路與省道平汨公路相連,具有“一小時經濟圈”的獨特交通區位優勢,礦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經勘測,礦區花崗岩石總儲量達120萬方。
三和花崗岩石硬度高,光澤度好,經鑑定,硬度達到國家八級標準,產品可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其初級產品可作為建築雕塑的原料,亦可磨製成天然裝飾材料,邊角料等廢石可打成碎石,是橋樑建築、鐵軌鋪設的主要用材。
鎮區規模
鎮區伍公市原是伍市村駐地,位於鎮域北部,濱汨水南岸。由於
107國道、
京港澳高速公路的修建,地理區位優勢凸現出來。現鎮區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6827人,流動人口2951人。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