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斯的面紗(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伊西斯的面紗(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西斯的面紗》是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西斯的面紗:自然的觀念史隨筆
  • 作者:[法]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
  • 譯者:張卜天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5 頁
  • ISBN:9787567525733
  • 類別:哲學/自然觀念史
  • 原作品: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 定價:49.8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叢書名:“輕與重”文叢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圖書目錄,媒體評價,部分章節,

內容簡介

從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愛隱藏”到20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對這句話進行解釋,《伊西斯的面紗》對自然的秘密這一概念的討論涵蓋了近2500年的歷史,從揭開面紗這一隱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對自然態度的演變。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皮埃爾·阿多,以研究古代哲學而聞名,《伊西斯的面紗》是其40多年思考的總結,內容豐富清晰,兼具歷史和分析,是一部極富原創性、極富雄心的自然觀念史著作,對我們反思現代科技的發展頗具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

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國20世紀著名哲學家、史學家與文獻學家,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主要從事古希臘羅馬思想研究,以研究古代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主義而聞名世界。阿多是福柯最欣賞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早把維根斯坦介紹到法國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強調古代哲學並非一套理論學說,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生命品質密切相關的精神修煉。代表著作:《精神修煉與古代哲學》、《古代哲學的智慧》、《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維根斯坦和語言的界限》、《伊西斯的面紗》等。

譯者簡介

張卜天,1979年生,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著有《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機械論的起源、演變及其問題研究”課題獲得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資助。主編“科學源流譯叢”。主要譯有《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韋洛克拉丁語教程》、《世界圖景的機械化》、《現代性的神學起源》、《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等二十餘部著作。

圖書目錄

序言
以弗所的開場白:一句神秘莫測的話
第一部分 死亡的面紗
第一章 赫拉克利特的箴言——“生出的東西都趨向於消失”
第二部分 自然的面紗
第二章 從Phusis到自然
第三章 神的秘密和自然的秘密
第三部分 “自然愛隱藏”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的箴言和寓意解釋
第五章 “自然愛包裹自己”:神話形式和有形形態
第六章 卡里普索或“蒙著飄拂面紗的想像”
第七章 異教的守護者
第八章 “希臘的眾神”
第四部分 揭示自然的秘密
第九章 普羅米修斯和俄耳甫斯
第五部分 普羅米修斯態度:通過技術來揭示秘密
第十章 從古代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力學和魔法
第十一章 實驗科學與自然的機械化
第十二章 對普羅米修斯態度的批判
第六部分 俄耳甫斯態度:通過言說、詩歌和藝術來揭示秘密
第十三章 物理學作為一種猜測性的科學
第十四章 真理作為時間之女
第十五章 自然研究作為一種精神修煉
第十六章 自然的行為:節儉,嬉戲,還是揮霍?
第十七章 詩的模型
第十八章 審美知覺與形態的創生
第七部分 伊西斯的面紗
第十九章 阿耳忒彌斯與伊西斯
第八部分 從自然的秘密到存在的神秘:恐懼與驚奇
第二十章 伊西斯沒有面紗
第二十一章 神聖的顫慄
第二十二章 斯芬克斯般的自然
第二十三章 從自然的秘密到存在的神秘
結語
關於書目的說明
索引

媒體評價

《伊西斯的面紗》極富原創性。皮埃爾阿多既是著名的哲學史家,又是哲學家。他這兩方面的興趣明顯反映在這部兼具歷史和分析的出色著作中。
——布瑞恩·斯托克(Brian Stock),多倫多大學歷史和比較文學教授
本書內容罕見地豐富和清晰,是作者四十多年思考的總結,反映了這位哲學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羅熱-波爾·德魯瓦(Roger-Pol Droit),《世界報》
皮埃爾·阿多的《伊西斯的面紗》是一部極富雄心的作品,它為我們講述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理解的演變。對於我們理解這一重要主題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貢獻。
——麥可·弗雷德(Michael Frede),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哲學史榮譽退休教授
阿多是一位非凡的嚮導,帶領我們欣賞從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觀念史。你會發現陪伴在我們身旁的是一個智慧的希臘人、一位哲學家,他認為哲學的作用是教我們如何生活。
——伊恩·哈金(Ian Hacking),《倫敦圖書評論》2007-05-10

部分章節

以弗所的開場白:一句神秘莫測的話
可以看出,有三條互相交織的主導線索貫穿著我們的故事:赫拉克利特的箴言“自然愛隱藏”及其在各個時代的命運,自然的秘密這一觀念,以及由阿耳忒彌斯或伊西斯所代表的蒙著面紗的自然形象。因此,我所要講述的故事富有象徵意味地發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小亞細亞的以弗所,據說在那天,最古老的希臘思想家之一赫拉克利特將其著作寄放在了以弗所著名的阿耳忒彌斯神廟中,這本可能沒有標題的書總結了他的全部知識。
這本書包含著一句由三個希臘詞組成的神秘莫測的箴言:“phusis kruptesthai philei”,它往往被譯成“自然愛隱藏”,儘管赫拉克利特很可能從未想到過這層含義。後人從未停止過對這三個詞的意思進行解讀。由此我們不僅看到對存在奧秘的最初反思可能是什麼樣子,還可以看到穿過時代迷霧的一種漫長沉思的最終結果。這座以弗所的神廟中有一尊阿耳忒彌斯的黑木雕像,她的脖子和胸部戴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下身裹著一條緊身裙。她本身也是一個神秘莫測的陌生形象,來自遙遠的史前時代。
在即將開始的旅程中,我們將會追溯數千年來逐漸與阿耳忒彌斯的形象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三個詞的命運,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阿耳忒彌斯的形象逐漸等同於伊西斯。我們將逐步追溯面紗或揭開面紗這一主題的演變,無論是死亡的面紗、伊西斯的面紗、自然秘密的面紗,還是存在之奧秘的面紗。
赫拉克利特說出並寫下的這三個希臘詞“phusis kruptesthai philei”總是富含著意義,既有赫拉克利特賦予它們的意義,也有後人自認為從中發現的意義。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一直到永遠,這三個詞將會繼續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和自然一樣,它們愛隱藏。
赫拉克利特在說出或寫下這幾個詞的時候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坦率地說,這極難知道,原因有兩個:首先,自古以來赫拉克利特就以晦澀難懂而著稱。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之後兩個世紀說,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給這位以弗所哲學家的文本斷句,“因為他們不清楚某個單詞究竟屬於下一句還是上一句”。此外,晦澀難懂也是古代智慧的特徵之一,古代智慧喜歡錶達為謎一樣的形式。在《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中,柏拉圖的七賢通過“簡短而令人難忘的詞語”來證明自己的智慧,並將它們當作最初的果實獻給了德爾菲神廟中的阿波羅。柏拉圖說,“言簡意賅”正是古代哲學的風格。然而赫拉克利特並不僅限於神秘莫測的簡潔。通過這種文學形式,他還想讓人瞥見他所認為的整個實在的法則:對立面的鬥爭,以及由這種永恆鬥爭所導致的永恆變化。
因此,我們絕不能依賴於古人對這段晦澀文本的詮釋,因為他們的年代比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更晚,其精神世界已經與這位以弗所的思想家完全不同。語言在發展,思想沿著其他道路前進,當時的作者們——和現代作者類似——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為了試圖理解,我們必須將赫拉克利特與赫拉克利特自己相比較,或者至少是與距離他那個時代不遠的作者相比較。但不幸的是,一旦涉及赫拉克利特,就幾乎不大可能做出比較:我們如今只擁有其作品的126個殘篇,最多有12頁。這些殘篇表現為短句或神秘莫測的箴言,往往有一種對立結構,這正反映了實在的構成本身,即對立面的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