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恩·哈特菲爾德

伊萊恩·哈特菲爾德

伊萊恩·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 1937.10.22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萊恩·哈特菲爾德
  • 外文名:Elaine hatfield
  • 特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 出生: 1937.10.22
個人經歷,履歷,主要貢獻,現代人的性觀念,主要著作,

個人經歷

履歷

她的父親是警察,母親是愛爾蘭天主教徒,也是家庭主婦,她有兩個妹妹,其中之一也是心理學家。1955 年進入密西根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和心理學,1959 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後進入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愛情和性的研究產生興趣,1963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明尼蘇大學助理教授,1966-1967 年任羅切斯特大學助理教授,1967-1981 年任威斯康星大學助理教授、教授,1972 年曾任德國曼海姆大學訪問教授。1981 年開始任夏威夷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其中 1981-1983 年為主任。在這裡她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雷普森(Richard L. Rapson)。

主要貢獻

哈特菲爾德的主要貢獻是把嚴密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運用於曾經認為是禁區或不可能研究的重要領域:感情愛與同情愛、強烈的感情,性問題以及人際關係領域的公正問題。在 1979 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全國宣傳工具獎的《重新看待愛》一書中,哈特菲爾德與其第一任丈夫沃爾斯特(G. William Walster)提出,感情關係不僅可能由於強烈的肯定經驗,而且也可能由於強烈的否定經驗而得到刺激。兩者都可能促成強烈的感情和生理或性慾反應狀態。在《公正:理論與研究》和《公正與親密關係》兩書中,她評論了公正在工作場所、在邂逅之時,以及在親密關係中至關重要的論據。在《物質吸引力》和《美》等著述中,她對科學家所知道的物質現象的前因後果提供了精闢的評論。
她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將愛情進行分類為激情之愛(Passionate love)與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她對激情之愛所下的定義為“一種整個心思幾乎都被另一個人占據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充滿強烈情緒色彩的愛情,滿足了我們希望“掉入愛河裡”的感覺。而伴侶之愛的發展,主要建立在尊重、相互了解和對彼此愛情上的信心上,並不伴隨著極大的情緒起伏,它帶給人的是一種溫暖、親密和會心的接受。它的特點是在這種愛情關係中的二人,彼此自我揭露的程度都很高,可以看到對方真正的一面,不會將對方過度理想化,造成後來的失望,因此關係也較能持久。
她和沃爾斯特認為,激情之愛的形成必須具備下列三大條件:
他(她)必須生活在一個充滿愛情的世界裡。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戀人(文學作品、電影、和歌曲)的形象。它不僅能使人產生類似的情感,而且也為現實中的行為提供腳本。
要有“合適”的對象出現。“合適”可以意味著外表迷人的異性,也可以指頭腦清晰、富有教養和具有穩定職業。
必須體驗可以被解釋為“愛”的生理喚醒。恐懼感、沮喪和憤怒、性興奮等情緒都無關緊要,只要可以被解釋為愛即可。
哈特菲爾德還是領有執照的家庭治療學家。1998-1999 年任美國性科學研究學會主席。

現代人的性觀念

哈特菲爾德曾作過一個實驗,讓一位女子接近陌生的男大學生,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問他們:
願不願意今晚跟她約會
願不願意今晚跟她回公寓
願不願意今晚跟她做愛
結果有 50% 男大學生願意跟她約會,69% 願意跟她回公寓,75% 願意跟這位第一次見面的女子做愛。那些少數拒絕的也不斷的向她致歉說自己已有未婚妻,或那晚有一些不能取消的事。
哈特菲爾德又讓一位男性問女大學生同樣的三個問題,結果同樣有 50% 的女學生願意跟他約會,但只有 6% 願意跟他回公寓,無人願意跟他做愛。

主要著作

激情之愛量 15 題
愛情經驗測驗 5 題
重新看待愛:A New Look at Love,1978
公正與親密關係
物質吸引力
公正:理論與研究:Equity: Theory and research,1978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1969, 1978
Human sexual behavior, 1984
Mirror, Mirror: The Importance of Looks in Everyday Life, 1986
Love, sex, and intimacy,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1994
Love and sex: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