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克拉特情結

簡介

弗洛伊德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顯然自發展開始至發展終了,都以追求滿足為目的,它可永遠保存這個功能而不變。自我本能最初也是如此,但是由於受需要的影響,立即知道以其他原則代替享樂原則。”通過本個案和我臨床中接診的其他個案研究發現,當力比多(性本能)不受需要的影響時,就如弗洛伊德所說:“回歸到原欲的第一個對象,和親屬出現亂倫。”而當亂倫的雙方都適應這種生活模式的時候,他們的性本能已經不受性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的約束,而偏離正常的軌跡。

基本介紹

由來,理論分析,

由來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婚,於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後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後,做了很多英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條腿”),並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後來,國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後,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相應,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既常見又複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他幼年時與母親關係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係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為,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理論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當性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如果遇上了阻力就可能迫使其退回到發展初始階段。性本能的退化,大致有兩種可能,一是退回到原欲的第一個對象,以親屬為對象的階段,而有亂倫的傾向。另一種可能,就是整個性的組織退回至發展的初期。比如有很多性壓抑者就是性本能退化的一種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