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園之歌:林語堂現象透視

伊甸園之歌:林語堂現象透視

《伊甸園之歌:林語堂現象透視》是1997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杜運通。

基本介紹

  • 書名:伊甸園之歌:林語堂現象透視
  • 頁數:410頁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8月1日)
精裝: 410頁
開本: 32開
ISBN: 7810413708
條形碼: 9787810413701
尺寸: 20 x 14 x 2.2 cm
重量: 794 g

作者簡介

杜運通,男,1947年生,河南洛陽人。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河南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過專著《從新潮到奔流》(二人合作)、《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三人合作)等。先後獲得河南省教委優秀專著三等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優秀學術專著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媒體評論

歲月如潮——序《伊甸園之歌》(劉增傑)
夏夜入靜,月光如水,清風陣陣,竹影搖曳。坐在窗前翻讀《伊甸園之歌}清樣,心情舒展恬適,思緒也海闊天空,如脫韁的野馬,腦際不時地閃現出學科建設的一些難忘的片斷。對我來說,這次閱讀清樣,似乎在進行著一次愉快的感情旅行。
解放後,河南大學現代文學學科的發展,到運通他們,已是第三代。
學科第一代開拓者的起點相當高。早在1944年,任訪秋先生就率先出版了現代文學研究的基礎理論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冊,河南前鋒報社版)。專著內涵豐富,視野寬闊。特別是作者從文學思潮的角度,對於晚清文學革新運動與五四文學革命的天然聯繫的科學概括,已被實踐證明是極富活力的學術創見。此後,他接連推出的《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中國新文學淵源》等著作,使這屍學術體系的建構日臻完善。1957年,任著中國現代文學史出版在即,但終因政治原因未能面世。20年代就開始從事文學創作,30年代在《小說月報》等刊物發表不少小說、詩歌和評論的萬曼先生,50年代中期主持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當時出版的《現代文學作品選講》,曾被許多高校選為基礎課教材。後來,萬先生研究方向他移。一部《唐集敘錄》,奠定子他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應有地位。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徐士年先生,他的現代文學教學,歷年都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1956年,國家開始實施研究生制度,徐先生奉調入京,到某著名高校擔任研究生指導工作。不過,他的頗有影響的力作《古典小說論集》的出版,宣告了他已從“現代”走到“古代”,開始改換門庭。以任、萬、徐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研究群體,當時在國內還頗有點名氣。
學科的第二代在新的文化生存環境中進行著艱難的跋涉。趙明、劉增傑、劉思謙、王文金等人擔當著重要角色。我在一篇分析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特點的論文中說過:“政治化傾向的強化,由於最寶貴的時間被浪費於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的爭吵、批判之中,他們的知識和前代知識者相比,顯得十分片面和貧乏,並伴有濃厚的教條氣息。他們承受的苦難遠比前代知識者更為獨特。進入中年之後,社會生活的巨變,創作、研究條件的改善,使他們不知疲倦地用生命來彌補已經失去的機會。他們的人品和文品帶有時代的悲劇性。在文學研究方面,直至80代,他們仍擔當著雖有些力不勝任但又責無旁貸的中堅角色。知識的先天性貧血使他們學術成就算不上傑出,但也平實厚重,決非投機取巧之作。”我們學科的情形也大致如此。但即使如此,劉思謙之於當代小說和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趙明之於魯迅思想研究、王文金之於現代詩歌研究、劉增傑之於解放區文學和文學思潮研究,還是發出了獨特的聲音。他們推出的一批專著,在各自的領域內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第二代作為橋樑,為第三代的成長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從而為學科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
第三代,是包括運通在內,以研究生為主組成的學術梯隊。將近十年的慘澹經營,解志熙、關愛和、沈衛威、孫先科堵人,均已嶄露頭角。這期間,現代文學的教學工作,則遇到了空前的困難:已到退休年齡的教師先後退出了教學第一線,一些教師或出國或調出不能再承擔日常教學工作;志熙、衛威、德功、先科相繼外出攻讀博士學位。一時間,教學任務繁重而教師奇缺。校內、校外,專科、本科、研究生,多層次、多頭緒的教學任務如何完成?除研究生教學工作由我協調外,其餘的擔子則主要落到了運通身上(趙福生老師協助他工作過一段時間)。有時,教學任務分配實在有困難,運通雖剛從外地上課歸來,就一聲不響地帶著疲憊的眼神,又重新走向課堂。就這樣,運通用自己在教學第一線無怨無悔的奉獻,為別的青年教師在學術上的攀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運通的教齡已逾三十年,仍住在水電不齊全的破舊平房裡,他的學生早已都住上了標準套房。我主持系務期間,時常向他表達內疚和不安。他總是豁達地一笑,算是做了回答。我知道,這表面上的輕鬆、豁達,卻隱藏著內心的莊重和自製。著眼於學科的未來,學科又有三位青年教師分赴北京、上海攻讀博士學位。這又意味著,運通甘願繼續忍受在教學上的“捉襟見肘”之苦。
……

目錄

他?!——獻給林語堂
林語堂如是說
歲月如潮(代序)——序《伊甸園之歌》 劉增傑
思想透視
“語絲”先鋒代人受過——從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一條注釋談起
雖希追求光明 然卻懼怕血腥——林語堂“轉向”原委辨析
東西文化碰撞的絢麗火花——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路向及文化特質
教育的根本在立人——林語堂教育思想透視
我要寫一本書 在全世界都聞名——林語堂寫作觀探微之一
漳州西溪的山水 為學養性的源泉——林語堂協作觀探微之二
不信靈感 講求“靜”“專”與“興趣”——林語堂寫作觀探微之三
把讀者引為知己 向讀者袒露真誠——林語堂寫作觀探微之四
要獨抒己見 不隨波逐流——林語堂寫作觀探微之五
平淡不流於鄙俗 典雅不涉於古僻——林語堂寫作觀探微之六
抒情哲學 人生證言——從《生活的藝術》看林語堂的哲-學觀和人生觀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從《蘇東坡傳》看林語堂的自我闡釋
作品研究
良多於莠 功大於過—一林語堂30年代幽默小品再評價
直面慘澹人生 愛憎行臻其妙——《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與《記念劉和珍君》比較
道理參透出幽默 性靈解脫有文章——論《京華煙雲》的小品文筆調
人生盛宴
同心如牽掛 一縷情依依——林語堂的青春浪漫曲
人必有痴 而後有成——林語堂的愛好和嗜腳
樂天曠達 閒逸多適——林語堂的悠閒藝術
回眸擷英
林浯堂研究七十年——兼談林語堂研究的發展趨向
林語堂年譜
林語堂研究資料目錄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