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盆地

伊洛盆地

由於山脈與河流的分割,洛陽境內形成多個盆地,如洛寧盆地、宜陽盆地、嵩縣盆地、汝陽盆地、伊川盆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洛盆地
  • 由於:由於山脈與河流的分割
  • 盆地:洛寧盆地、宜陽盆地、嵩縣盆地
  • 正文洛陽四面環山,形成圍合局面
洛陽四面環山,形成圍合局面:西南部是莽莽蒼蒼的秦嶺,延伸到洛陽境內後,連線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從西、南兩面解開胸襟,把洛陽攬到懷中,既擋住了西北的塵沙,又提供了豐富的礦產和森林資源;秦嶺的另一條支脈崤山向東延伸時,地表覆蓋著厚厚的黃土,慷慨地把土壤送到洛陽城邊,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耕地。而洛陽水系環繞,也形成圍合水網:洛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南次低,其間大小河流呈扇形均勻輻射,像撒開的水網,形成多個“河汭”地貌,土地肥沃,水源多多,適合人類居住,容易形成聚落。
這些盆地簡直是“天然區劃”,每個盆地都對應著一個縣。盆地內土肥水美,都是風水寶地。而洛陽北面長約200公里的邙山,擋住了滔滔黃河,使洛陽免遭水患——洛陽周邊小環境,占盡河洛好風水。
那么,洛陽風水的龍脈行止,到底是如何走勢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早在宋代就有人回答了——宋人李思聰在他的《堪輿總索雜著》(簡稱《堪輿雜著》)中說:“洛陽龍脈發自中嶽嵩山,過石峽而北去,脫變作岡龍入首後分一支,結北邙山托於後,山雖不高但蜿蜒而長頓,起首陽山遠映下首,至鞏縣而止於黃河之中,嵩山抽中乾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而至黑石山為水口,中擴為堂局,而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洛纏澗,匯於前龍之右界水也。稠桑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也,流入黃河,繞於北邙之後。洛河至鞏縣而與黃河合,一大聚會也。”
雷建國先生認為,洛陽風水好,不是到宋代才彰顯出來,早在西周初年,洛陽的好風水就被周公看中了。據《尚書》記載,周公攝政來到洛陽,詳細考察了地理環境,他認為洛陽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絕佳,於是營建洛邑,成為洛陽城的第一位規劃者。如今的周王城廣場上,還樹立著周公營建洛邑紀念碑。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仍在洛陽。隋朝擴建了洛陽城,隋煬帝事先還站在邙山上,指著伊闕問大臣:“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大臣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這裡隋煬帝發明“龍門”一詞,實是強調洛陽龍脈風水的重要。
中國是講究龍文化的國家,風水文化的核心是龍文化,從大的地理環境來看,洛陽更是風水寶地——你拿起中國地圖,會發現崑崙山與秦嶺連線起來向東延伸,形成一條橫貫中國的中央山脈,氣勢磅礴,猶如巨龍從帕米爾高原騰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龍首,西崑侖、中崑崙、東崑崙、巴顏喀拉山、秦嶺是蜿蜒的龍身,而洛陽依附的伏牛山是龍尾。龍尾低垂處,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處,往東是平原和大海,好似巨龍深情回顧千里沃野。從這個格局上看,洛陽西依巨龍,面朝大海,這很符合風水寶地的幾個要素:背依綿延群山,面對開闊平原,有依託,有出口,有山水,有土地。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三代即夏、商、周,而這三個王朝處於國家形制的早期階段,都以洛陽為都城,搶先占據好風水。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最早的“中國”實指此處,後來連河南省也被稱為“中州”或“中原”。所以,逐鹿中原成為歷代梟雄之夢想,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