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教育制度,伊朗人口約 5770 萬(1991 年),其中波斯人約占 66%,還有亞塞拜然、庫爾德、盧爾等民族。約 95%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2170 美元(1991 年)。具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薩珊王朝(224—651)時期波斯文化發達,與中國文化貿易往來頻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內掀起民主運動和石油國有化運動。1962 年巴列維國王發動以“掃盲大軍”下鄉和免費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白色革命”,主要解決掃盲和初等教育問題。
雖然 1911 年伊朗第一部《教育法》中規定年滿 7歲的兒童須入學,但直至 20世紀 70年代,地方國小就學率仍只有約 70%, 女孩就學率尤低,僅為 22.5%。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將初等教育收歸國有,取消用西方語言教學,實行男女同校,實施八年義務教育,五三四制,即國小 5年,國中 3年和高中 4年。學前教育機構仍沿襲傳統,均為私立。經改革,小學生 6歲入學。國小除原有的讀、寫、算和手工課以外,增設社會、自然科學基礎、初級幾何、書法、音樂等課程, 宗教課仍為主要課程。中等教育分 2個階段。初級中學 3年,亦稱定向課程學習階段,除實施普通教育外,最後一年還實施偏重某一學科的教育。高中分三年制和四年制。四年制高中主要為升學作準備,最後一年相當於大學預科。中等教育階段還設職業技術學校,一至二年制,主要培養熟練技術工人。四年制技術學校主要培養技術員。政府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師範學校培養國小教師,師範大學和師範學院培養中學教師。各地設教師培養中心,為在職教師舉辦時間長短不等的教學講座,並幫助發展遊牧地區與部落的教育。1963 年通過的“掃盲大軍”法律規定,凡年滿 19歲的青年,不分男女,中學畢業後均須參加兩年“掃盲大軍”,受訓後到山區和農村地區進行掃盲識字教學或國小教師工作,領取生活補貼,可代替服兵役。這些優惠政策促進了農村地區的教育。但全國 15歲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數仍較高。1990年男性文盲數占全國人口的 46%,女性占 56.7%。綜合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修業年限為 4 年~5 年,實行免費教育。但學生畢業後須為政府服務一定年限。重要的綜合大學有德黑蘭大學、設拉爾大學、伊朗國立大學。教育部通過中央機構和地方代表機構管理中、國小公共教育,並分配國家撥款。地方代表機構由人民代表、地區教育官員代表、學校校長代表和教師代表組成。高等教育由國家科學和高等教育部管理。1991年公共教育經費占政府總支出的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