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老白山抗聯遺址

老白山抗聯營六軍軍部遺址位於大豐河上游,白山林場境內151林班的一個向陽坡上。遺址原系1933年春建造的一座木刻楞營房。1938年在日寇的一次大規模圍剿中被焚毀。遺址東西長17米,南北寬12米,營房殘牆和室內石砌爐灶至今仍清晰可見。1980年在抗聯老戰士回訪伊春活動中,陳雷、張祥、王明貴、劉鐵石等人認定,為抗聯六軍軍部所在地。1933年至1938年,這裡建立過被服廠(兼醫院)、槍械修理所和電訊學校。李兆麟、夏雲階、戴鴻斌等人曾在此領導抗日鬥爭。在抗聯回訪活動中,抗聯老戰士重遊故地,緬懷舊事,欣然提筆在紅松樹幹上題詞,抒發感慨之情。陳雷題寫了“柯乾如金石,堅心耐歲寒”;王明貴題寫了“壯志常在”;李敏題寫了“光復中華鬥志堅”;高玉林題寫了“赤膽忠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春老白山抗聯遺址
  • 位於:伊春市金山屯區(局)東北部
  • 東西長:17米
  • 南北寬:12米
簡介,遺址,

簡介

老白山抗聯遺址位於伊春市金山屯區(局)東北部,大豐河(當時稱岔巴氣必斯乾)上游,白山林場151林班內,距區址80多公里。老白山抗聯遺址分兩處,分別是抗聯營六軍軍部遺址和抗聯下江總部遺址。
1956年和1965年11月,曾有人與抗聯遺址附近揀到殘破的日誌電台兩部。1982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人員對遺址進行調查,找到殘破雙耳鐵鍋(一隻)以及方水桶、裝工具的鐵盒、瓷碗片等遺物。在遺址東南80米處,發現一棵紅松上刻有“抗日”2字。1982年7月,抗聯老戰士、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秘書組副組長李再德,黑龍江省總工會副主席李敏等一行多人,又組織了抗聯回訪活動。從2003年至今,李敏等一行多人又組織了多次抗聯回訪活動。
1984年夏,經黑龍江省撥款,在該遺址東部重建一座木刻楞營房,並建造水泥碑,刻了抗聯六軍老白山抗聯鬥爭史的碑文(碑文附後)。此後,許多部門、單位時常組織黨員、職工和青少年來此參觀遊覽,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抗聯下江總部遺址位於六軍軍部遺址西北1公里處。原營房遺址東西長12米,東牆6米,西牆12米,中間有半截牆,將室內隔成東、西2間,現僅存3個鍋灶和0.6米高的隔壁牆殘存。經抗聯老戰士夏鳳林、劉鐵石等人回憶,伊春文物管理站測查,認定為抗聯下江總部遺址,抗日聯軍第三軍亦在此建過密營基地。1984年在為六軍軍部遺址建立紀念碑的同時,亦為該遺址建造水泥碑,撰寫了紀念碑文(碑文附後),使之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場所之一。

遺址

抗聯六軍遺址碑文(石碑正面):
1939年和1941年,趙尚志將軍兩次率領三軍隊伍在此紮營,並在此指揮戰鬥,如打湯旺河七號橋戰役。1941年冬趙尚志在這裡北上,1942年初西梧桐河戰鬥中英勇犧牲。三軍指戰員有:代鴻濱、於保和、李在德、陳雷、張祥等人。
還有六軍一師馬克政、三團白福厚、宋國東、閆錫寶、車庭新、李敏、 孫明玉等五十人隊伍在此活動。
1933年第一批上山的游擊隊隊員名單如下:
夏雲傑:後任六軍長,1936年冬犧牲。
張** :也叫張大個子,湯原游擊總隊參謀長,1935年犧牲。
代鴻濱:1937年任六軍軍長。
徐光泳:曾任六軍一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犧牲。
馬德山:六軍一師師長,1938年春犧牲。
吳玉光:六軍四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冬犧牲。
裴敬天:六軍二團政治部主任,1936年夏犧牲。
裴成春:曾任被服廠廠長、支書,1938年犧牲。
崔椿珠:北滿省秘書處處長,1940年犧牲。
金柏國: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犧牲。
李在德:在被服廠做黨的工作,電台電訊員,三軍司令部總支書記。
林國光:六軍一師二團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犧牲。
此外還有:孫明玉、陳炳乍、金鐘瑞、金茂傑等同志。
(石碑背面)抗聯第六軍軍部被服廠遺址簡介:
這一帶三十年代前通稱為岔巴棋河溝里,鄂倫春語白樺故鄉,抗日時期為了保密起見,通稱為湯東密營,也稱之為老白山。
一九三三年秋,湯原游擊隊成立後,總隊部就設在這裡,夏雲傑、張參謀長(原名李雲江)率領第一批游擊隊員共40餘名,在此處安下了營寨。從此,老白山成了小興安嶺上的第一座抗日根據地,抗聯六軍成立時,軍部也曾設在此處。後遷移到帽兒山後,此處改為六軍被服廠和修械所、兵工廠,1936年湯東被服廠遭到敵人破壞後轉移到帽兒山。
抗聯下江總部遺址碑文(石碑正面):
一九三八年遵照北滿省委第八次會議《關於突破敵人對抗日部隊包圍,開闢新的游擊根據地》的指示:六軍決定部隊西徵到黑嫩一帶新區,留下六軍一師,下江地區留守部隊由高禹民、徐光海負責領導,留守部隊總部就設在老白山----這裡。
一九三八年十月李兆麟率領隊伍路徑這裡,同高禹民、馮仲芸等領導人會師,召開了幹部會議,分析了形勢,決定部隊和地方下步如何開展工作,同時休整一下西征隊伍,準備隊伍的被服和糧食,第四批西征隊伍,從此地出發,路經伊松河、烏敏河到達海倫等地。
抗聯下江總部遺址碑文(石碑背面):
《露營之歌》第三、四段誕生之地簡介: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以是寒霜遍野,秋風蕭瑟的季節,由高禹民同志執筆,李兆麟、馮仲芸,在此地有天夜晚一起切磋,寫下了《露營之歌》的第三段。歌詞:荒田遍野,白露橫田,野火晶瑩,敵壘頻驚馬不前,草枯金風急,霜晨火不然。弟兄們,鏡泊瀑泉喚醒午夢酣,攜手吧,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里烏烽煙。這段歌詞充分反映了西征和留守部隊的當時生活。此後,接著部隊西征了,經過二十餘天的在雪山上長途跋涉,歷盡艱難西征隊伍進入海倫境內的一天夜晚,李兆麟、於天效、張仲浦同志一起譜寫了《露營之歌》的第四段。歌詞朔風怒、大雲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滅,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