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林悖論又叫伊斯特林反論、伊斯特林逆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察·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成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即:通常在一個國家內,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高於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與富國幾乎一樣高,其中美國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國,居第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斯特林悖論
- 外文名:Easterlin Paradox
- 釋義: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
- 性質: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
理論內容,理論解釋,
理論內容
伊斯特林悖論另外又稱為“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現代經濟學是構建於“財富增加將導致福利或幸福增加”這樣一個核心命題之上的。然而,一個令人迷惑的重要問題是:為什麼更多的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而這就是“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的表現。
理論解釋
伊斯特林悖論的解釋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種理論。這些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