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伊斯法汗)

伊斯法罕(伊朗中部城市)

伊斯法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斯法罕(拉丁化:Esfahan,波斯語:اصفهان),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會。人口92.7萬(1982年),居民中波斯人占總人口87.3%,突厥人占6.2%,盧里人占3%,庫德人占0.8,此外還居住著少數巴赫蒂亞里人亞美尼亞人。伊朗第三大城,位於扎格羅斯山和庫赫魯山的谷地中、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斯法罕
  • 外文名稱:Esfahan,اصفهان
  • 行政區類別:省會
  • 所屬地區伊朗
  • 人口:92.7萬
  • 方言:波斯語
  • 著名景點:國王清真寺,阿里卡普宮,四十柱宮,伊瑪目廣場
歷史,經濟現狀,名勝古蹟,補充資料,

歷史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公元前4、5世紀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多次成為王朝首都。為南北來往所必經之路,著名的手工業與貿易中心。
伊斯法罕國王清真寺伊斯法罕國王清真寺
“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語“斯帕罕”,意思是“軍隊”,古時這裡曾是軍隊的集結地,由此而得名。
公元11、12世紀塞爾柱帝國時,該城曾為首都。薩法維帝國時期(1501-1736年),該城處於全盛時期,商賈雲集,八方賓客匯聚,市內多數建築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時建造的。伊朗有諺語說“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該市當時的繁榮景象和深遠影響。
歷史上,伊斯法罕就與中國有著密切往來,並於1989年5月,與我國西安市結為友好城市。

經濟現狀

現有鐵路通庫姆德黑蘭,又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農畜產品的主要市場。市區以多花園與清真寺等輝煌建築物著名。長期為輕工業中心,紡織工業居全國首位,包括棉毛紡織與絲織,還有果乾、造紙、榨油、火柴等工廠。手工藝著名,有銀器、銅器、陶器、地毯業等。並發展了重工業,有伊朗第一個鋼鐵廠,還有石油化工、煉油、水泥等工廠以及兵工廠等。另外伊朗主要的核設施也建在這裡。

名勝古蹟

該市為遊覽勝地,氣候溫和宜人。主要古蹟有:
1、伊瑪姆廣場:位於市中心,革命前稱國王廣場,長510米,寬165米,面積80000多平方米,始建於1612年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皇帝時期,當時是馬球場。
2、伊瑪目清真寺:位於廣場的南端。始建於1612年阿巴斯一世時期,1630年竣工,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雙層(層距15米)拱頂清真寺。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磚鑲嵌而成,清真寺的大門是鍍銀的,門上寫有許多詩文,由當時著名書法家用美麗的波斯文納斯塔利克體書寫。牆壁上還有反映當時文化藝術最高水準的壁畫和裝潢。建築宏偉,設計精美。清真寺拱頂上的尖塔正對著麥加聖地。位於寺院南側的大拱頂高54米,主要部分均為鍍金或鍍銀,輝煌奪目,光彩照人。若站在正對著拱頂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聽到多次洪亮的回音。離拱頂中心越遠,回音越弱。在大拱頂的兩側,有兩個尖塔,高43米。寺內還有一個三角形的日晷,是當時人們用來測算時間的。在17世紀建寺時,該寺西側有講授神學的教室和講堂。現仍保留多處作禮拜和祈禱的地方。
伊瑪姆清真寺伊瑪姆清真寺
3、四十柱宮: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113平方米。該宮始建於阿巴斯一世,阿巴斯二世時建成,是當時接待貴賓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宮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約1米。宮殿前半部是三面開放的寬敞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正中的四根大柱子中間有一大理石水池。水由這四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獅子的嘴裡噴出。宮殿前面為長方形大水池,長110米,寬16米,水池四周有噴泉和石雕。站在池邊朝宮殿望去,二十根柱子與輝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渾然一體,“四十柱宮”由此得名。與平台相接的大殿有三個拱頂。入門處有一玻璃鑲嵌的鏡廳,為1657年阿巴斯皇帝時代所建,薩法維二世時重新修飾。
四十柱宮四十柱宮
4、阿里加普宮:位於伊瑪姆廣場西側的6層建築,建於17世紀初,是薩法維王朝的皇帝們用來招待外國使節的宮殿,看台是皇帝和王室客人觀看馬球和焰火以及檢閱軍隊的地方。殿有三個拱頂。入門處有一玻璃鑲嵌的鏡廳,為1657年阿巴斯皇帝時代所建,薩法維二世時,重新修飾。大殿內牆上有數幅宏大的壁畫和精緻的雕刻藝術,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勞動和征戰場面。大殿闢為展廳,陳列著當時的器皿、古幣、書法等文物珍品。
5、哈朱橋:建於薩法維二世時期,是當時人們遊玩和乘涼的場所。
哈朱橋哈朱橋
6、三十三孔橋:建於阿巴斯皇帝時期,因有三十三個橋孔而得名,是ZAYANDEH河上一座頗有特色的建築。
7、萬克教堂:亞美尼亞人的教堂,在薩法維皇帝統治的早期,亞美尼亞人根據皇帝的命令從卓勒法遷移至此,後在皇帝的鼓勵下建起這座教堂。
8、搖晃塔:伊斯法罕市的一個獨特古蹟,是一座陵墓建築,當你登上塔頂搖動一根木柱時,整個塔隨之晃動。因年久已有損壞,經常進行修繕和加固,不常開放。
伊瑪姆廣場伊瑪姆廣場
伊斯法罕有許多接待遊客的飯店和旅館,“沙赫阿巴斯飯店”是最豪華的一家,保持了伊朗古代的建築特色。“加茲糖”是伊斯法罕有名的特產,類似我國的麥芽糖加開心果仁。手工錘盤也是該市遠負盛名的工藝品。
伊斯法罕不僅風景優美,擁有11世紀~19世紀的各種伊斯蘭風格建築,而且它作為“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東西方商貿的集中地。南來北往的商客都匯集於此,各種商品也琳琅滿目,伊斯法罕一時富甲天下,所以民間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稱。

補充資料

伊斯法罕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會。據2006年統計,有人口1,583,609人。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國時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時成為居魯士二世阿契美尼德帝國治下的一個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馬其頓王國軍隊入侵時遭受破壞,後被修復,並在塞琉古帝國阿爾沙克王朝薩珊王朝時期為一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國占據伊斯法罕時也遭受毀壞,後被修復;伊斯蘭式的建築亦隨之出現,並開始了伊斯蘭時代的繁榮和輝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為塞爾柱帝國的首都。在1387年時被當時的帖木兒攻占及蹂躪,一共屠殺了7萬人。其後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輝在17世紀的薩法維帝國達至高峰,人口最高達到60萬人,更第二次成為波斯的首都。現今的伊斯法罕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內的伊瑪目廣場亦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內。
友好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