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由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編制。2017年12月21日,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專家對《伊川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規劃成果進行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規劃論證了城市發展的功能和定位,最佳化了空間布局結構和對各類建設用地安排,工作基礎紮實,規劃內容全面,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指導性,符合伊川縣實際和發展要求,原則通過規劃成果,並提出具體修改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川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
- 編制單位: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一、編制目的
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對各縣市編制總體規劃的要求,適應新時期新常態下伊川縣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促進伊川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保護、管控和高效利用縣域空間資源,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置,協調縣域空間利用基礎平台,指導伊川縣的城鄉建設和城鄉規劃的編制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洛陽市南部組團城市的發展目標,經洛陽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編制本規劃。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17-2035 年,近期 2017-2020 年,遠期 2021-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三、規劃範圍
本次規劃範圍劃分為縣域、城市規劃區和中心城區三個空間層次:
▍縣域
即伊川縣的行政轄區,面積1234平方公里。在此範圍內編制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縣域城鎮發展布局和規模控制,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確定為生態環境、戰略性資源保護等需要控制的區域,用以指導鎮、村規劃。
▍城市規劃區
即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對中心城區發展關係重大的行政區範圍。根據伊川縣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城市規劃區範圍包括城關鎮、水寨鎮、彭婆鎮、白沙鎮、白元鎮、平等鄉所轄行政區,總面積491.11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
中心城區規劃範圍為西至平泉路-龍鳳大道、北至鄭少洛高速、南至規劃南環路、東至伊河-經十二路的範圍內,規劃城市建設用地55平方公里。
四、城市總體定位
洛陽城市發展南部組團、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生態園林城市。
五、城市規模
▍人口規模
規劃確定近期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為34萬人,遠期2035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為53萬人。
▍用地規模
2020年,伊川縣中心城區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3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11.76平方米;2035年,伊川縣中心城區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5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03.77平方米。
六、縣域城鄉統籌規劃
▍縣域人口規模與城鎮化水平
至2020年,規劃縣域常住人口為8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為50.9%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6%。
至2035年,規劃縣域常住人口為10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為7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61%。
▍縣域城鎮空間結構
縣域城鎮空間結構為“一帶、一軸、一中心、四板塊”。
一帶:依託北部的龍門山、萬安山等自然山體,打造橫貫北部山區的生態隔離遊憩帶。
一軸:依託G208(原洛欒快速路)、S322等交通幹線、圍繞伊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打造長40公里的沿伊河生態文化軸線。
一中心:伊川縣中心城區。
四板塊:中部產城融合、創新轉型發展板塊;東部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發展板塊;西部特色林果、養殖發展板塊;南部商貿物流發展板塊。
▍綜合交通規劃
1、區域對外交通規劃
多種交通方式複合,打造洛伊快速連線通道。綜合依託鐵路、高速、國省道、航運等多種交通方式,最大限度聯通伊川城區與洛陽主城區的交通聯繫,主動融入洛陽市區域大交通體系。
構建六組團間高速環線,實現伊川與周邊縣市的快速連線;縱向打通與洛陽連線的三條通道: 一是龍鳳大道與洛陽市孫辛路連線; 二是掘丁路與伊濱區、偃師連線; 三是G208(原Z001洛欒線)與洛陽主城區連線 。
2、鐵路規劃
規劃預留呼南高速鐵路線位,在平等鄉東北部預留伊川高鐵站選址;
規劃預留三洋鐵路線位,在鳴皋鎮預留鐵路站選址;
規劃預留焦枝鐵路改建線位,在呂店鎮設定四等站選址;
規劃預留伊川至欒川鐵路線位,在彭婆鎮設定站點(伊川城鐵站);
規劃預留鄭登洛城際鐵路線位,在呂店鎮設定站點;
規劃預留洛陽至平頂山城際輕軌,在產業集聚區產城大道與鋁廠路的東南處結合貨運站點改造設定站點。
3、高速公路規劃
保留現狀洛欒高速、鄭少洛高速和二廣高速,規劃新建新安—宜陽—伊川高速公路,保留三處高速出入口,新增兩處高速出入口:濱河大道與新安—宜陽—伊川高速公路交匯處出入口、文正大道與二廣高速交匯處出入口。
4、幹線公路規劃
橫向實現鄉鎮間的快速聯通:近期完成國G343(原省道323八官線)改建工程,按照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實現中心城區、江左、呂店、鴉嶺等鄉鎮的快速連線;新建環伊川縣域的縣鄉公路,實現中心城區、呂店、白沙、白元、平等、高山的快速連線,最終打造連線全域鄉鎮的交通大環線,為城鎮體系提供交通支撐。
完善提升省道S237、S240、S241、S319,按照二級公路標準進行建設;S240彭婆段可在萬安山東部建設新通道,按照二級公路標準建設,並最大限度減少對龍門大遺址的影響;建設環萬安山伊川段的建設,按照二級公路標準進行建設。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
規劃將縣域劃分為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三次生活圈。
基本生活圈:原則覆蓋所有居民點。城鎮地區居住相對集中,規劃按照居住區空間布局劃分10分鐘生活圈;鄉村地區居民點分散,經統計分析,伊川縣居民點間距普遍在1公里左右,行政村轄區平均面積3平方公里,因此規劃以行政村為單元作為基本生活圈的劃定。
一次生活圈:結合中心村、鎮區和中心城區的布局來布置。其中,城鎮地區按照2公里的服務半徑進行劃分;鄉村地區結合中心村和特色村布局,按照2-4公里的服務半徑進行劃分。
二次生活圈:依據4-8公里的半徑要求,結合各(集)鎮區和中心城區來布置。
三次生活圈:以中心城區為中心,最大半徑30公里,可覆蓋全縣,因此結合中心城區來布置。
七、中心城區規劃
▍發展方向
城市發展方向確定為:向北為主、向東為輔。
北部以鄭少洛高速為界,強化組團化發展思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孵化、生態居住為主要功能,積極對接洛陽中心城區。東部整合土地資源,增強產業集聚效益,積極承接洛陽大型企業轉移;
▍空間結構
形成“一心、兩軸、三區”的空間結構。構建多條通廊,溝通山、水、城。
“一心”:城市綜合服務中心。
“兩軸”:綜合服務軸、生態創新軸;綜合服務軸沿著豫港大道展開,形成聯繫城市綜合服務中心、老城區中心、產城融合區中心的城市核心發展軸。生態創新軸沿伊河生態景觀帶展開,重點突出生態主題。
“三區:老城區、生態科技園區、產城融合區。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原則
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城市級和社區級兩級配置,按照10分鐘生活圈的理念,構建網路化、無障礙的公共活動網路。
1、縣級公共服務中心
規劃縣級公共服務中心3處。依託老城區現狀傳統商業設施,形成老城商業中心;結合特色商業區和行政文化中心的建設,依託行政、商貿、文化等設施的集聚形成濱河綜合服務中心;產業集聚區內形成產城融合中心。
2、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
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12處,每個居住社區設定1處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設定社區行政管理、事務受理、文化活動、衛生服務、養老福利、商業、綠地等社區公共服務配套。
▍綜合交通規劃
規劃策略:
(1)分級順接,避免交通瓶頸。
與高速公路銜接的道路以及外圍過境環路為城市快速路;與城市快速路銜接的城市道路為骨架性主幹路;與一般公路銜接的城市道路為一般主幹路、次幹路。
(2)樞紐對接,滿足集散要求。
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是實現運輸組織模式轉型的核心,樞紐站周邊交通組織的合理性,是決定運輸效率的關鍵。考慮對外客、貨交通樞紐周邊交通的組織,實現出入口通道與樞紐布局的協調匹配。
規劃中心城區道路體系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
規劃中心城區形成“五縱七橫一環”幹道網系統。
“五縱”:龍鳳大道,平泉路-文化路,杜康大道,濱河大道、豫龍路;
“七橫”:高科三路,文正大道、高新六路、文化北路、志遠路-產城大道,豫港大道,伊龍大道;
“一環”:龍南一路(北)、豫龍路(東)、S319(南)、龍鳳大道(西)。
▍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至2035年實現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不少於45%,綠地率達到40%,規劃城區綠地與廣場用地820.67公頃,城市人均綠地與廣場用地15.48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園綠地12.01平方米。
按照國家園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米見綠(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綠地)、500米見園(面積4000平方米以上公園)”的標準,規劃構建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
中心城區公園綠地分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片區級公園、社區公園、街旁公園。公園綠地面積為636.53ha,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11.5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01平方米。
規劃綜合公園4個,分別為荊山公園、伊河公園、浥澗河公園、潛溪河公園;
規劃專類公園3個,分別為西山植物園、程林文化園、植物科普園;
規劃片區級公園7處,均衡的布置於老城區、生態科技園區、產業集聚區;
規劃社區公園(面積4000平方米以上公園)33個;
規劃街旁公園(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4000平米以下綠地)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