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平菇,河南省伊川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伊川採用仿野生栽培技術生產的平菇,不僅味似野生鮮美,而且能真正實現生態優質高產。即使在寒冬和低溫的早春季節,也能在相對密閉的蔭棚內,充分利用地溫,生產出肥厚、鮮嫩的優質平菇。該法比常規栽培法增產60%以上,比菌牆等栽培方式增產40%以上,生物學轉化率達150—200%以上。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伊川平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川平菇
- 產地名稱:河南省伊川縣
- 品質特點:外觀鮮嫩、肉厚質嫩、高效高產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3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8月17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伊川平菇有灰白色、灰褐色、黑色,外觀鮮嫩、油光發亮,觀感優美,柄短肉厚,一般柄長2—3厘米,柄粗1—2厘米,菌蓋直徑3—8厘米,菌蓋厚1—2厘米,肉厚質嫩,高效高產,耐寒耐溫,在2℃—33℃條件下都能生長,生物轉化率達150—200%。
內在品質
伊川平菇富含蛋白質和磷、鈉、鉀、鈣和鐵等14種微量元素,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及非需胺基酸、稀有和特有胺基酸。其中8種必須胺基酸,占胺基酸總量的35%以上,維生素的含量是天然食品之最,富含生理活性礦物質。伊川平菇蛋白質2.0—3.5%之間,脂肪含量為0.05—0.15%之間,總胺基酸含量為15—30克/千克。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平菇性溫、味甘、具有追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通等病症。平菇中的蛋白多糖體對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伊川縣地處伏牛山北麓,外方山和熊耳山余脈從縣境的東、西、北三個方向環繞而過,伊河縱貫南北,形成四面環山,東西高,中間低,坡嶺逐漸向伊河川區傾斜的“伊川盆地”地形,呈“一山二川七分嶺”的地貌格局。區內土壤主要為褐土、潮土和水稻土,其中褐土占總面積的85%,土層深厚,結構疏鬆,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pH值在7.0左右,呈中性到微酸性。潮土和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伊河灘區,數量較少。
水文情況
伊川縣大部分河流屬於黃河流域伊洛河水系,極少部分屬淮河流域北汝河水系。伊河為伊川縣的最大河流,在縣境內長41.3千米,沿岸有8個鄉鎮66個行政村。伊河的較大支流有白洚河、順陽河、銀河、曲河、杜河,洛河的支流只有甘水河。伊河水系在縣境中部,流域面積943.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91%;屬洛河水系的甘水河在縣境西部,流域面積68.7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
氣候情況
伊川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增溫快,夏熱雨集中,秋爽降溫驟,冬乾風勢猛。年均氣溫15.1℃,降雨量588.8毫米,日照時數2075.8小時,日照率52%,積溫5307.1℃,無霜期212天。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適宜的 土壤和氣候,為平菇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平菇,又名側耳、糙皮側耳、蚝菇、黑牡丹菇,中國古代稱天花,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
伊川縣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給早期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百姓就有採食野生平菇並培育平菇的生產活動,並奉其為上品。
據《呂氏春秋·本味》記載,“湯得伊尹,拔之於廟,嚼以灌火,釁以犧狠。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為湯說美味”。商湯聘請伊尹,在宗廟舉行祈福的祭祀,在朝堂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伊尹,伊尹向商湯講述天下美味的精妙,把姜、桂、菌、醬、鹽、露、玉卵石做為調和味道的美味調料,其中的菌就是指平菇。
《漢書·地理志》中的“海峰真菌”出自伊川縣,商湯王曾欽點伊川平菇入御膳,賜“峰菌六味”,盛讚伊川平菇的膳食功效。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伊川為官,任“河南尹”數載,深知伊川平菇的滋味,才有“欲求長生不老術,海峰真菌益壽康”的佳句。
南宋,文學家朱弁在《謝崔致君餉天花》詩里讚美了天花(平菇)既是葷菜又是蔬菜,平菇猶如天上的花一樣味到鮮美。
2004年,伊川縣平菇種植戶註冊了“馬莊育良”商標,隨後建立了“伊川平菇”品牌。
2007年10月,伊川縣平菇種植戶聯合成立了伊川縣平等鄉馬莊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3年,在伊川縣政府的支持下,伊川縣成立了食用菌協會。
生產情況
2011年,伊川平菇地域保護範圍面積2000公頃,年產量1萬噸。
產品榮譽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伊川平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伊川平菇主要分布在伊川縣區域,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北依洛陽,南接嵩縣,東臨登封,西望宜陽,東北與偃師接壤,東南與汝州市毗鄰,土地總面積1069.27千米。伊川平菇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北緯34°13′—34°33′、東經112°12′—112°46′,包括城關鎮、鳴皋鎮、平等鄉、酒後鄉、半坡鄉、葛寨鄉六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一)菌絲體培養
採用高壓或常壓滅菌,按常規接種,培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也可以利用高溫強鹼性處理原料獲得的發酵料培養菌絲體。具體做法:配料時加4%生石灰,以石灰水形式加入料內,拌勻。然後以1000千克為1堆,堆悶發酵。料溫達到60℃以上時,維持24小時,翻堆,反覆2—3次。當原料手握感覺黏潤並有彈性、呈茶褐色、無異味、pH值7.5、含水量65%時,攤開降溫,裝料發菌(或壓塊發菌)培養成無污染的滿菌袋,無論熟料、發酵料、生料滿菌袋,所採用原料可以是棉籽殼、玉米芯或其它代用料。使用的菌種應是經試驗在當地表現綜合性狀良好的優質菌種。
(二)蔭棚建造
選擇菜園、庭院或砂壤土質的優質土地建棚。棚內挖長20米、寬1.3米、深0.22米的畦,兩畦為一棚。畦中間留人行道,四周整實。起拱時用直徑4厘米以上的毛竹對摺成拱,然後用橫竹加固,上覆薄膜並蓋上草苫(也可以是各種秸稈編織的遮蔭物)。
(三)菌袋碼放
把長30厘米的袋子(若為長袋可截開)脫掉塑膜,按傾斜75度角碼放菌袋,直至滿畦。碼袋時須認真檢查袋子是否感染雜菌。若有,套用利器剔除,以防蔓延。
(四)覆土處理
覆土材料以壤土為佳,深秋和冬季、早春用1%石灰粉處理,晚春、早秋及夏季用3%石灰粉處理:把石灰粉均勻拌入土中,力求無大顆粒。處理後的土壤可覆蓋碼放好的菌袋,以袋上端土厚1.5厘米為宜,並用掃帚掃平。
(五)灌水要求
可用水泵抽取地下水或其它清潔水源,從畦一端漫灌,直到畦內充分滲透,並讓水在畦內保持12小時(若是出過菇的袋子,易上漂,可在水滲透下後再按平)。經此法漫灌,上覆土一部分可能下沉。待畦內水滲透完後,再撒一層土並掃平,然後撒潑營養水(由2%尿素、0.2%硫酸鎂、鋅及微量的恩肥、高美施或其它生長素、高效液體複合肥組成),使新撒土濕而不陷,表皮稍乾後能粘起。
(六)高產原理
按常規法生產平菇,制約高產的主要因素是出過頭茬菇後,損耗的水分、養分補充困難、菌絲易老化,難以出好二、三茬菇。採用該技術,每采一茬菇可灌一次營養水,使菌絲體相對保持養分、水分充足,可延長菌絲生命和出菇期。覆土灌水後一周,新生菌絲把整畦菌袋聯結為一體,在出菇、生長過程中,土壤不斷補給菌絲體養分、水分,所以在出二、三茬時仍然菇體肥大、鮮嫩,後勁較足。由於棚內濕度適宜,遮陽良好,從小菇蕾形成到成熟採收,長菇環境就象潮濕的林蔭地一般,克服了常規栽培空間濕度難以控制和菌袋難以補給養分、水分的弊端;加上微肥、激素、生長素可以隨灌水滲入土壤,便於菌絲體吸收利用,所以能獲得穩產高產,優質高效。
(七)生產記錄要求:伊川平菇生產全過程,要建立生產檔案,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伊川平菇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