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島咬鵑

伊島咬鵑

伊島咬鵑(學名:Priotelus roseigaster)是一種小型攀禽。異趾形,1、2趾向後,3、4趾向前。羽色艷麗,具金屬光澤。翅短、圓,次級飛羽及內側初級飛羽甚短;尾顯較翅長,尾羽寬,羽端在成鳥近平截形,在幼鳥則形尖,最外側3對長短差異大,越向外側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頰部分裸露;兩性異色。是海地的國鳥。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的潮濕山區森林及退化森林,也有在海地山區森林及一些保護區內。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分布在海地及多米尼加共有的伊斯帕尼奧拉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伊島咬鵑
  • 拉丁學名:Priotelus roseigaster,Temnotrogon roseigaster
  • 別稱:伊斯帕尼奧拉咬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 咬鵑目
  • : 咬鵑科
  • :Priotelus屬
  • 命名者及年代:Vieillot, 1817
  • 英文名稱:Hispaniolan Trogon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伊島咬鵑體長27厘米~30厘米,黑頭,深灰色脖頸,上體具是有金屬光澤的輝綠色,胸部灰色,腹部鮮紅色,雙翼灰黑色上面有強烈對比的白色條紋,尾巴深藍色的。鳥喙橙黃色,虹膜琥珀色。
伊島咬鵑伊島咬鵑

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於熱帶雨林,在乾燥的松樹林活動是需要大量的老枯樹築巢,在海拔500米~3000米的山峰都有活動,雖然它很少出現在低海拔地區。單獨生活,白天棲息於溪流附近。雖然飛行速度極快,但這種鳥生性懶惰,通常棲止在灌木叢中或高枝上啁哳鳴囀。

生活習性

常常單個或成對活動,多出現在樹的中、上層部位,但也頻繁地活動於地上。在林間飛行時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飛行距離不算太遠。性情膽怯而孤僻,喜愛安靜的環境,不善鳴叫,休息時多隱匿在較陰暗的地方。屬於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種子水果昆蟲等。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蟲、螳螂、蛾類、蝶類、蜂類等各種昆蟲以及它們的幼蟲,有時也吃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的果實、漿果與種子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多米尼加共和國、海地、伊斯帕尼奧拉島。
伊島咬鵑分布圖伊島咬鵑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天然的樹洞之中,或者在殘存的樹幹上掘洞築巢。每窩產卵2~4枚,卵的顏色為淡咖啡色,形狀為圓形。孵化期為17~19天,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雛鳥為晚成性。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伊島咬鵑被認為是近危物種,因為它們分布的範圍很小,數量持續下降,由於其生活的整個森林退化和破碎。然而,由於範圍尚未嚴重分散,或僅限於少數幾個地點。由於這些原因,被歸類為近危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註:伊島咬鵑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