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伊丹鎮位於伊通滿族自治縣東北部,東與雙陽區石溪為鄰,西與伊通鎮接壤,南與二道鄉毗鄰,北與新興鄉、長春市郊區接壤。鎮政府駐地伊丹村,距縣城15公里。轄12各行政村,79個自然屯,95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辦事處。全鎮總面積15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347公頃;林地面積5096公頃,森林覆蓋率36.3%。水域面積1公頃。主要河流1條。其中縱貫伊丹南北的伊丹河,是新立城水庫主要入源之一,全長8公里。總人口29901人,8011戶,其中農業人口25427人;非農業人口4474人。有滿、回、朝鮮、蒙古、壯5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6%
沿革
伊丹由伊巴丹(滿語)簡化而來。民國時為伊丹甲,偽滿洲國時為伊丹村,國民黨統治時伊丹鄉。解放後為伊通第二區,1956年撤區改伊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建鎮。1996年,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
【郵編】130702【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220323102:~001 121伊丹居委會 ~200 122伊丹村 ~201 220大嶺村 ~202 220東升村 ~203 220毯子村 ~204 220車家村 ~205 220新民村 ~206 220西嶺村 ~207 220曹家村 ~208 220六家村 ~209 220心合村 ~210 220火紅村 ~211 220馬場村
伊丹概況
伊丹由伊巴丹(滿語)簡化而來。地處伊通滿族自治縣東25華里,截止2018年,全鎮黃牛存欄達到20000頭。鹿存欄達到24000隻,養禽存欄180萬隻,溫室大棚800棟,占地面積80公頃。
自然情況
伊丹鎮位於伊通縣東部,長春市南部,距縣城13公里,長春市45公里,長伊公路和九開公路在鎮內通過。全鎮幅員面積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64 公頃。本鎮屬於溫帶大陸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大風,夏季晴暖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36℃,平均溫度5.6℃,一月份最冷, 平均氣溫-17℃,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7℃。
產業資源
主要產業:農業、牧業、第三產業、工業。
行政區劃
伊丹鎮共有12個行政村,78個自然屯,一個街道,3.06萬人。12個村分別是伊丹村、馬場村、火紅村、毯子村、東升村、大嶺村、西嶺村、新民村、 車家村、曹家村、六家村、心合村。伊丹村共有10個自然屯1個街道:前碾子溝、後碾子溝、閆家屯、劉家園子、墊道、東溝、馮家嶺、冀家窩堡、羅家溝、任家溝、伊丹街道。 馬場村共有5個自然屯:後火勺屯、後靰鞡草溝、馬場屯、雙廟子、前火勺屯。 毯子村共10個自然屯:叢家店、於家店、後三姓、腰三姓、前三姓、土門子、毯子坊、孫木匠溝、楊家館子、大河溝。 東升村共5個自然屯:何家窩堡、羊草溝、冀家屯、東冀家屯、孔家溝。 大嶺村共5個自然屯:大嶺、孔家店、楊家屯、嶺西屯、石灰窯子。 西嶺村共8個自然屯:河西、嶺西、曹家園子、西山根子、毛家燒鍋、瓦房、張家溝子、瓮圈。 新民村共5個自然屯:前何家、後何家、邸家油房、前劉家、後劉家。 車家村共6個自然屯:小鮑家窩堡、車家屯、朴家屯、後劉家、王家屯、貢家窩堡。 曹家村共6個自然屯:雷家窩堡、曹家窪子、閆家蠟鋪、北曹家、溫家溝、小東溝。 六家村共5個自然屯:六家屯、後鮑家、腰鮑家、前鮑家、騍驢溝。 心合村共7個自然屯:南曹家窪子、依家溝、均勻鋪、東曹家窪子、上賃器鋪、下賃器鋪、西曹家窪子。
伊丹名人
1.
巴奇蘭 巴奇蘭(?——1636)納喇氏,世居伊巴丹。隸滿洲鑲紅旗。太祖兵初起,巴奇蘭率眾來歸。屢從征伐,沙嶺之役,率五牛錄兵當前鋒,敗敵。天命十一年,從攻寧遠,克覺華島,授游擊。太宗即位,各旗設調遣大臣二,巴奇蘭佐正黃旗。
2.鄂碩 鄂碩所在的棟鄂氏(即董鄂氏)家族是滿洲的世族[吉林伊通的伊巴丹],三代武職。其祖倫布,在太祖時曾率400人前來歸附,太祖授其長子錫罕(即鄂碩之父)為騎都尉世職,後來,錫罕在隨貝勒阿敏遠征朝鮮時戰死疆場,鄂碩繼承了父業,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繼續跟隨太宗南征北戰。鄂碩曾跟隨著豫王多鐸征明,跟隨著睿王多爾袞討伐察哈爾的林丹汗,後多次人關征明。清兵入關之後,鄂碩馬不停蹄南下征戰,轉戰於陝西、江南等地,戰功顯赫,世職晉二等男爵。到順治六年,鄂碩被擢為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職,追隨鄭王濟爾哈朗,前往兩廣討伐永曆政權。自天聰八年鄂碩第一次參戰到順治六年征湖廣和兩廣,鄂碩戎馬生涯15年,從關外殺到關內,從塞北殺到江南嶺南,為大清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位戰功卓著的戰將。鄂碩的兒子就是費揚古,清代有名的撫遠大將軍;其女兒是皇貴妃。
伊丹古蹟
1.伊巴丹戲樓
建於康熙五十年間[1958年時被拆除]
2.柳條邊
3.古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