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倫敦夜行記(英漢雙語)》8篇短文均出自《家常話》和《非商務旅客》。這些短文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地展現了19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的斑駁萬象:夜幕下倫敦城中的罪惡與墮落、充滿冒險的發財夢、浮躁的下層民眾、龐大的海軍工業、貧困的倫敦東區、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詐偽的彩票店、狂熱的彩民、鋪張的葬儀……不一而足。
基本介紹
- 書名: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倫敦夜行記
-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 出版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 頁數:234頁
- 開本:32
- 定價:16.00
- 外文名:Night Walks
- 譯者:朱雲平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25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00133490
- 品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倫敦夜行記(英漢雙語)》將帶廣大讀者領略偉大的思想家、先驅、激進分子和夢想家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撼動了舊有的文明,塑造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譯者:朱雲平 丁振琴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享譽世界的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傳》(1836—1837)、《霧都孤兒》(1837—1839)、《尼古拉斯·尼克貝》(1838—1839)、《聖誕頌歌》(1843)、《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49—1850)、《艱難時世》(1854)、《小杜麗》(1857)、《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0—1861)等。其文風幽默渾厚、雅俗共賞,因而蜚聲天下,迄今不衰。狄更斯生於朴茨茅斯市郊區,父親是當地海軍工廠附屬海軍會計處的一名職員。他童年時家境小康、生活幸福。但因父母持家無方,狄更斯12歲時被迫輟學、到漆鞋廠作童工。這段經歷,加上因父親兩度負債入獄、舉家隨之搬到獄中生活的經歷,成為他終生不釋的創痛。他作品中的孤棄兒主角、怨忿自憐之情、童話式情節、小人物的悲慘生活等莫不與此有關。然而,狄更斯天生穎悟、酷愛讀書、勤奮過人,成就了以後的事業。1829年起,他進入報業,開始了高產、高質的寫作生涯。事業的成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1842年起,他攜全家多次週遊歐美,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至1870年去世,他著有約16部重要長篇小說、4部短篇故事集,以及近l0部劇本、詩歌、紀實作品。1850年至l870年,狄更斯先後編輯出版了周刊《家常話》和《一年四季》。《家常話》以普通大眾,特別是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為主要讀者群,發表重大社會價值類、重要信息類和娛樂類三大類文章,致力於揭露政府的腐敗和瀆職、力倡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呼籲創建面向全民的全國性公共教育體系。這些文章紀實性強、通俗易讀,深受社會關注、影響強大。《一年四季》以刊登小說類作品為主,但繼續了《家常話》的許多主題。從1860年至1869年,他在《一年四季》上陸續發表了題為《非商務旅客》的系列筆記體和回憶體小說。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享譽世界的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傳》(1836—1837)、《霧都孤兒》(1837—1839)、《尼古拉斯·尼克貝》(1838—1839)、《聖誕頌歌》(1843)、《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49—1850)、《艱難時世》(1854)、《小杜麗》(1857)、《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0—1861)等。其文風幽默渾厚、雅俗共賞,因而蜚聲天下,迄今不衰。狄更斯生於朴茨茅斯市郊區,父親是當地海軍工廠附屬海軍會計處的一名職員。他童年時家境小康、生活幸福。但因父母持家無方,狄更斯12歲時被迫輟學、到漆鞋廠作童工。這段經歷,加上因父親兩度負債入獄、舉家隨之搬到獄中生活的經歷,成為他終生不釋的創痛。他作品中的孤棄兒主角、怨忿自憐之情、童話式情節、小人物的悲慘生活等莫不與此有關。然而,狄更斯天生穎悟、酷愛讀書、勤奮過人,成就了以後的事業。1829年起,他進入報業,開始了高產、高質的寫作生涯。事業的成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1842年起,他攜全家多次週遊歐美,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至1870年去世,他著有約16部重要長篇小說、4部短篇故事集,以及近l0部劇本、詩歌、紀實作品。1850年至l870年,狄更斯先後編輯出版了周刊《家常話》和《一年四季》。《家常話》以普通大眾,特別是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為主要讀者群,發表重大社會價值類、重要信息類和娛樂類三大類文章,致力於揭露政府的腐敗和瀆職、力倡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呼籲創建面向全民的全國性公共教育體系。這些文章紀實性強、通俗易讀,深受社會關注、影響強大。《一年四季》以刊登小說類作品為主,但繼續了《家常話》的許多主題。從1860年至1869年,他在《一年四季》上陸續發表了題為《非商務旅客》的系列筆記體和回憶體小說。
圖書目錄
譯者導讀
倫敦夜行記
迷失金融城
查塔姆造船廠
沃平救濟院
東方的小星
業餘警察在巡邏
賽馬彩票店
死亡交易
倫敦夜行記
迷失金融城
查塔姆造船廠
沃平救濟院
東方的小星
業餘警察在巡邏
賽馬彩票店
死亡交易
序言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lls,1812—1870)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享譽世界的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傳》(1836—1837)、《霧都孤兒》(1837—1839)、《尼古拉斯·尼克貝》(1838—1839)、《聖誕頌歌》(1843)、《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49—1850)、《艱難時世》(1854)、《小杜麗》(1857)、《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0—1861)等。其文風幽默渾厚、雅俗共賞,因而蜚聲天下,迄今不衰。
狄更斯生於朴茨茅斯市郊區,父親是當地海軍工廠附屬海軍會計處的一名職員。他童年時家境小康、生活幸福。但因父母持家無方,狄更斯12歲時被迫輟學、到漆鞋廠作童工。這段經歷,加上因父親兩度負債入獄、舉家隨之搬到獄中生活的經歷,成為他終生不釋的創痛。他作品中的孤棄兒主角、怨忿自憐之情、童話式情節、小人物的悲慘生活等莫不與此有關。然而,狄更斯天生穎悟、酷愛讀書、勤奮過人,成就了以後的事業。1829年起,他進入報業,開始了高產、高質的寫作生涯。事業的成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1842年起,他攜全家多次週遊歐美,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至1870年去世,他著有約16部重要長篇小說、4部短篇故事集,以及近10部劇本、詩歌、紀實作品。
1850年至1870年,狄更斯先後編輯出版了周刊《家常話》和《一年四季》。《家常話》以普通大眾,特別是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為主要讀者群,發表重大社會價值類、重要信息類和娛樂類三大類文章,致力於揭露政府的腐敗和瀆職、力倡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呼籲創建面向全民的全國性公共教育體系。這些文章紀實性強、通俗易讀,深受社會關注、影響強大。《一年四季》以刊登小說類作品為主,但繼續了《家常話》的許多主題。從1860年至1869年,他在《一年四季》上陸續發表了題為《非商務旅客》的系列筆記體和回憶體小說。
本書8篇短文均出自《家常話》和《非商務旅客》。這些短文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地展現了19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的斑駁萬象:夜幕下倫敦城中的罪惡與墮落、充滿冒險的發財夢、浮躁的下層民眾、龐大的海軍工業、貧困的倫敦東區、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詐偽的彩票店、狂熱的彩民、鋪張的葬儀……不一而足。
翻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旅行和洞隱燭微的觀察。在狄更斯那隨意而銳利的筆鋒引領下,這一觀察再次揭示:第一,在對華發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內政並非蒸蒸日上,而是同樣的矛盾重重、危機潛伏;第二,該時期的英國國力正在上升,但比起前工業化時期,其國民的綜合素質並無明顯的飛躍;第三,在個體的生存現實面前,自由、平等、博愛等宏大口號不過是蚊蠅的回聲;第四,歷史不會重複,但故事始終在發生。
狄更斯生於朴茨茅斯市郊區,父親是當地海軍工廠附屬海軍會計處的一名職員。他童年時家境小康、生活幸福。但因父母持家無方,狄更斯12歲時被迫輟學、到漆鞋廠作童工。這段經歷,加上因父親兩度負債入獄、舉家隨之搬到獄中生活的經歷,成為他終生不釋的創痛。他作品中的孤棄兒主角、怨忿自憐之情、童話式情節、小人物的悲慘生活等莫不與此有關。然而,狄更斯天生穎悟、酷愛讀書、勤奮過人,成就了以後的事業。1829年起,他進入報業,開始了高產、高質的寫作生涯。事業的成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1842年起,他攜全家多次週遊歐美,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至1870年去世,他著有約16部重要長篇小說、4部短篇故事集,以及近10部劇本、詩歌、紀實作品。
1850年至1870年,狄更斯先後編輯出版了周刊《家常話》和《一年四季》。《家常話》以普通大眾,特別是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為主要讀者群,發表重大社會價值類、重要信息類和娛樂類三大類文章,致力於揭露政府的腐敗和瀆職、力倡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呼籲創建面向全民的全國性公共教育體系。這些文章紀實性強、通俗易讀,深受社會關注、影響強大。《一年四季》以刊登小說類作品為主,但繼續了《家常話》的許多主題。從1860年至1869年,他在《一年四季》上陸續發表了題為《非商務旅客》的系列筆記體和回憶體小說。
本書8篇短文均出自《家常話》和《非商務旅客》。這些短文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地展現了19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的斑駁萬象:夜幕下倫敦城中的罪惡與墮落、充滿冒險的發財夢、浮躁的下層民眾、龐大的海軍工業、貧困的倫敦東區、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詐偽的彩票店、狂熱的彩民、鋪張的葬儀……不一而足。
翻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旅行和洞隱燭微的觀察。在狄更斯那隨意而銳利的筆鋒引領下,這一觀察再次揭示:第一,在對華發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內政並非蒸蒸日上,而是同樣的矛盾重重、危機潛伏;第二,該時期的英國國力正在上升,但比起前工業化時期,其國民的綜合素質並無明顯的飛躍;第三,在個體的生存現實面前,自由、平等、博愛等宏大口號不過是蚊蠅的回聲;第四,歷史不會重複,但故事始終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