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

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包括三個層級,每一層級之間用一條虛線分開,最上面一個層級又用一條波浪線分為兩部分。三角形的兩邊都有一條箭頭朝下的垂線。左面的垂線順著箭頭往下說明對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的強制性力量的增強。往上則減弱。這樣就可以看到:最下面層級的強制性最強,而越往上則越弱;右面的垂線越往下,說明基礎性越強。往上說明基礎性越弱。即下面的層級相比上面的層級更是一個社會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基礎。三角形的形狀表示,隨著從下往上逐漸變小的層級。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逐漸減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
  • 外文名: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 層次劃分:法規層級
  • 層次劃分2:標準層級
  • 層次劃分3:戰略與道義層級
層次劃分,決策原則,

層次劃分

1、最下面一個層級我們稱之為法規層級
正如左邊的垂線所表示。這一層級對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的強制性最強,在這一層級上企業是嚴格按照法律和規章的規定行事的。屬於服從性的行為。通過強制企業進行某些社會投入,例如控制污水和廢氣的排放,整個社會的福利得到了增長。同時。企業履行這一層級上法律與規章的要求也保護了股東的利益。由於這一層級強制性與雙贏性,法規層級構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應基礎,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行為都是由這一層級提供的。這一點也正如右邊的垂線所表示的。即法規層級的基礎性最強。
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企業社會責任三角模型
2、第二個層級稱之為標準層級
其中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則屬於依從性行為,是按照社會風俗習慣(可稱為社會標準)、行業標準行事的。雖然風俗、習慣和標準不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的供給產生如法律般的硬性要求,而且有時風俗、習慣和標準也是可以改變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依從行事的話,企業就可能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或從市場的競爭中被排擠出去,所以企業一般都會選擇依從行事。這樣,與法規層級相似,這些依從性的行為既使社會受益,又保護了股東的利益。但是。由於這一層級對企業的強制性有所減弱,使得它的基礎性作用就不如法規層級那么重要。
3、最上面一個層級是戰略與道義層級
圖中用一條波浪線將其分為戰略區與道義區兩個部分。左邊稱為戰略區,右邊稱為道義區。從兩條垂線上看。這一層級的強制性與基礎性都是最弱的。戰略區包括的行為是那些管理者基於戰略意義上的考慮而採取的行動。在這一區域的行動儘管有些冒險,卻是由公司的管理者基於追求利潤的戰略來進行抉擇的。是對消費者、競爭者、雇員、法律等內外部壓力所做的積極的反應。從長期意義上講能夠增加股東財富。當其他企業也紛紛仿效這一革新行為時。個別企業在戰略區的社會責任性行為就會趨於向下方層級轉移,甚至這一實踐會成為一項標準。右邊道義區中包括的行為是管理者基於其自身的價值判斷而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是由管理者的道義責任決定的。較少考慮是否與股東的利益相悖。而且從短期角度看。是偏離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這一半區的企業行為對社會比對企業更為有利。這就對企業的這種行為產生了一種十分重要的阻礙作用。戰略區與道義區用一條波浪線分開。說明兩者之間的界限是很難劃分的。由於這種難區分性和結果的不確定性。管理者鑒於個人聲望和社會形象。往往會在行為選擇時更加傾向於道德區。從這個角度看,在兩權分離的現代公司中,企業偏離利潤最大化目標而更多選擇道義目標應是常態。
把法規層級、標準層級、戰略與道義層級分開的是兩道虛線,虛線的意義是同時代表著可滲透性與可移動性兩個性質,這意味著層級之間是可以相互滲透與移動的。可滲透性是指一些原本處於一個層級的行為可以變成另一個層級的行為。可移動性是指這兩條線不是固定的,在發展良好的經濟中它們更趨於在時間通道中不斷上移,新的社會福利成為標準甚至是法律。同樣,陷入困境的經濟形勢也可能使這兩條線下降。運行困難的經濟所帶來的壓力會削弱標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削弱支持整個社會責任的法律基礎。
最後,在不同的國家責任三角模型中,層級以及層級之間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國的模型大小與該國整體經濟發展程度相關,這是因為有限的經濟容量難以支撐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在發達的經濟中,層級本身是深厚而堅實的,在落後的經濟中則是淺薄而脆弱的。

決策原則

綜上所述,促進與阻礙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供給的因素最終都是從經濟上來考慮的。由於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供給存在著經濟上的約束,而對其需求卻沒有經濟上的約束,使得在數量匕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小於需求,這就是造成供需矛盾的—個原因。從供給結構看,在法規層級,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供給是在法律與規章的強制作用下產生的,通過服從政策制定者的意願來保護股東的利益,這一層級供給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責任行為,我們將其稱作合軌行為。在標準層級,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供給受風俗、習慣及道德標準制約,是處於—種弱強制性下的適應性行為。而在戰略與道義層級,管理者們掌握著決策的主動權。雖然,由於戰略性與道義性行為難以區別,結果不易確定,但真正形成企業間社會責任戰略差異的就在這一層級。
從需求方面看,由於處於法規層級的社會責任行為是—個企業必須完成的,因此,從嚴格意義說,法規層級不屬於社會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標準層級上的供給,由於其供給的有限靈活性,滿足需求的效果就相應的有限。在戰略道義層級,由於其上行為發生的靈活性為管理者所掌握,出於資源的稀缺性,一旦發生就會很大的滿足人們的需要。顯然,能引起社會反響,引起需求滿足感的也主要在戰略和道義層級。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的三個層級上,供給是從下往上遞減的,而需求卻是遞增的,二者之間相互錯位,就是說,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的供需存在著結構性失衡,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使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的重點必須放在戰略與道義層級上,這樣才能形成企業戰略的差異性,獲得企業的聲望和公共關係收益。因此,企業在箭定社會責任戰略時應堅持以下原則:
1.領先半步原則
由於社會責任行為的供給需要經濟資源的投入,而收益在短期內是難以測定的,因而,企業應側重於在相關競爭性企業的比較中做出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決策。領先半步意味著,企業要在戰略和道義區中尋找邊際點,在這一點上,社會反應相對較大,而其他企業暫時還沒發現,或難以進入,成本又相對較低的。如耐克公司的社會責任戰略明確要求各地的製造商,必須使其支付的工資和福利高於當地的平均水平的1/3,這樣既平息了國際勞工組織對其指責,又提高了企業在當地的聲望,獲得了優秀的勞工。
2.引領潮流原則
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是否能洞悉社會潮流,了解社會責任的需求指向。潮流代表了社會偏好,今天的社會思潮今後就有可能成為立法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企業是它們自己善行的犧牲品,原來一些屬於戰略區的行為今天卻是必須依法律或習俗、傳統和標準行事的。如能及時洞悉社會潮流,採取領先半步的原則,就能掌握先機,為社會所尊重。並成為行業的領先者和標準的制定者,如在當今汽車生產領域,開發超環保標準的汽車一直是幾家巨頭的基本戰略,儘管其在太陽能、電池汽車開發上的宣傳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依然獲得了社會的讚許,並成為提高汽車環保標準的推動者。
3.適應性原則
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性行為的供給帶來了積極的和消極的兩方面的影響。積極的方面,已開發國家的全球化企業能夠加入到開發中國家經濟中去,為其帶來工作條件、職業道德、環境保護等方面基於其本國模型的實踐。這些行為在已開發國家也許是處於法規層級或標準層級的,但從東道國的責任三角模型來看是處於戰略和道義層級的。逐漸的,東道國的企業也採納了這些行為,使得這些行為向標準層級甚至是法規層級轉移。這樣,通過全球化就使得開發中國家模型中的虛線上移。消極的方面,則有可能使已開發國家模型中的虛線下移,國外的競爭壓力降低了已開發國家的福利水平。但從企業角度看,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決策必須使其決策與當地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過則浪費資源,少則難以獲得戰略優勢。
4.關聯性原則
關聯性原則就是要將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與總體戰略聯繫,使其成為總體戰略的有機構成部分。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也必須與公司的產品開發,廣告和行銷等策略精密結合,形成協同效應,提高社會責任戰略效率。最後,關聯性原則要求企業將其發展融入於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積極提供當地最關心和最需要的社會責任行為,在成為好公民的同時,求得企業發展。
在企業責任行為中,當地政府行為起著重要作用。政府不能為了吸引外資而降低當地的法律和標準層級的責任行為要求。正如波特所言,降低這些標準,將不利於企業的創新,難以形成有國家或區域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在開發中國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在於根據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有序地提升企業責任要求,鼓勵企業提供戰略和道義區的責任行為,引領企業逐步向國際標準趨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