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董源山水圖》是清代畫家張學曾創作的紙本水墨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董源山水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張學曾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幅左上角自題識:“乙未仲冬畫,仿北苑似子木詞壇,張學曾。”
這是一幅表現自然界蓬勃生機的山水畫。畫中遠處重疊的山巒層層展現在人們面前,高聳而又雄偉,山巔屹立,沖入雲霄,山頂煙雲迷濛。山頭和山坳間長滿了松樹和草木,鬱鬱蔥蔥,繁密茂盛,人跡罕至。近景為丘陵山石,風坡陀埠,山石奇特,起伏不平,山間長滿雜樹,有的倒掛,有的橫臥,有的挺拔等各具姿態,為畫面增添了不少情趣。山腰間有一條山溪曲折地從山的夾縫中跌宕而下,時而顯露,時而被岩石掩蓋,越往下溪水越寬,形成寬闊的河面,河水在近山腳下,跨水而建有一座木結構的過水橋,呈拱形,架於兩岸間,樹木濃郁,遮天蔽日。溪水奔騰,水中有碎石時露時隱。
創作背景
五代時南唐的董源,是一位專門描繪江南風光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畫家,他擅長畫山水,所作多峰巒疊嶂,煙雲繚繞,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風光和景色。
據作者自題識可知,此為仿五代山水畫家董源之作。
藝術鑑賞
此畫布局嚴謹,畫法工整:畫法以淡墨著色,多以花青運水墨點皴,清幽淡遠,虛虛實實,頗有濕潤感。上方山筆,奇而不覺突兀,以橫點加淡青綠設色,畫中半明半暗效果。坡腳的山石用披麻皴,適合表現江南山腳水岸的多草木的將色。畫法用筆粗重,焦墨點簇而略見勾皴,設赭色,也見陰陽向背的效果。大體上來說,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紋較少,用色依古。總的來說,此圖中的大自然於親切溫和中透著雄峻,景觀與意境的豐富和深幽,令人神往,是張學曾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張學曾,生卒年未詳。明末清初畫家。字爾唯,號約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思宗崇禎六年(1633)副貢,官至吳郡太守。自幼好畫,山水師董源,喜仿元人筆,蒼秀疏簡,妍而不甜,枯而不澀,為“畫中幾友”之一。程正揆題其畫云:“此道寥寥,得其解者,唯約庵吾友,差足與語,不復多見矣。”崇禎十年(1637)嘗作《秋興詩意圖》冊,傳世作品有《贈別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