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山水冊(清代王翬創作畫冊(10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仿古山水冊》是清代王翬創作畫冊(10開),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古山水冊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王翬
  • 幅式:冊頁
  • 材質:紙本
  • 規格:每頁縱45.8厘米,橫30.1厘米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畫作類型:水墨、設色兼有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為冊頁,畫有十頁,跋五頁。據第十幀虛齋收藏題記云:“此冊原本十幀,為墨井中年所作,全法宋元,精妙無比。余得自過雲樓。時只剩七幀,常以不全為憾,適後復得兩幅,一仿大年,一仿雲林,當亦系該冊散佚者。至甲子夏,又獲此幅,不禁狂喜。雖均收入《名畫續錄》立軸類,因尺寸相仿,改裝成冊,俾成全璧。”
這裡僅舉第一幀,水墨山水,吳歷的山水畫,出人北宋及元代畫家之間,尤得力於關仝,范寬、王蒙,“心思獨運,丘壑靈奇”,皴染渾穆,筆墨深沉朴茂。此幀為水墨山水,畫幅下段為岡坡連綿,礬石突兀,臨水處有沙灘突人湖水之中,岡坡上樹木成林,枝幹挺拔,枝葉茂密,似組成一道屏風似的。眾樹均微向左傾斜。左側為一泓湖水,遼寂空蕩,在微風吹拂下,略見波紋。中部為大山腳下座落著數間屋宇房舍,錯落有致,掩映在從林蔭下,時隱時現。遠處為重山峻岭,山巒起伏,運峰高聳,左側對峙諸峰,煙雲籠罩,迷霧蒙蒙,茫茫一片,表現山容雲氣的生動形象。此畫吸取宋元人之皴擦渲染,在描繪近處樹木和遠處山石時,間用淡墨多次皴積。通過濃淡相襯,表現出山間的空間和層次,利用黑白對比,反映出陰陽和體積,傳達出鬱鬱蒼蒼,渾樸華滋的氣韻。近處的樹木,濃淡間出,樹法有個字點、介字點、垂頭點等,頗有真趣。其點灑的位置與多少,恰到好處。它的作用在於增加山巒和丘壑的層次,滿幅生機洋溢,顯示江南山川的草木蔥蘢。此畫構圖集中於畫幅左上角和右下角,右上角和左下角為空白。這樣的構圖,既充實飽滿,又顯得疏密有致,景物布局十分得宜。在畫幅左上角空白處,有作者自題識給以填補。自題識云:“予從苕雲歸過吳門,訪默公,默公留於興福精舍,不覺兩月。以去春索畫素冊,早晚戲弄筆墨,遂得十幀。顧資鈍腕拙,未能夢見古人,聊供咀噱耳,丙午清和上游,吳子歷。”下鈐朱文方印“吳歷”。畫幅左下押角章朱文“顧子山珍藏印”,知原為蘇州過雲樓藏物,後為龐虛齋所有,1964年歸於南京博物院收藏。

創作背景

丙午清和為康熙五年(1666)四月上旬,是吳氏35歲時的作品。在作者自題中提及默公,默公為虞山興福寺僧默容,吳歷與他交往甚密,故此冊為貽贈摯友而作。

作者簡介

王翬(1632—1717),清代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月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初學畫於張珂,後又得到王鑑、王時敏指點。擅山水,初摹黃公望,後廣泛師法唐宋元明諸家,轉益多師,加以發展變化,形成個人風貌。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擎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寫生意趣。構圖多變、勾勒皴擦疽染得法,格調明快。在四王中比較突出。有《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