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典故,
簡介
【名稱】:仿古井欄壺
【文物現狀】:此壺現藏南京博物院
【簡介】:
歷史典故
此壺色澤赤赭,通體似細桔皮紋,造型古樸、端莊、典雅,短流、圓把,平蓋平底。壺身兩側刻有長篇楷書銘文。一側刻銘款:“維唐元和六年,歲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門澄觀為零陵寺造常住古井闌並石盆,永充供養。大匠儲卿郭通。
“另一側刻銘以偈贊曰:“此是南山石,將來作井闌。留傳千萬代,名結佛家緣。盡意修功德,應無朽壞年。同沾勝福者,超於彌勒前。曼生撫零陵寺唐井文字為寄漚清玩。”銘文內容說明壺形乃仿唐代零陵寺井闌為式。底鈐篆書陽文“阿曼陀室”方印,把下有篆書陽文“彭年”小方印。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他善制茗壺,渾樸雅致,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陳曼生(1768-1830),字子恭,號曼壽、曼公等。清乾隆三十三年生於浙江錢唐,道光十年卒。
陳曼生集書畫、金石、繪畫於一身,又精通文辭。結識了楊彭年、寶年、鳳年兄妹,與紫砂結下不解之緣。他以文人的審美標準,把繪畫的空靈、書法的飄灑、金石的質樸,有機地融入了紫砂壺藝,設計出一大批另闢蹊徑的壺型:或肖狀造化、或師承萬物。造型簡潔,古樸風雅,力掃繁瑣和落俗,使紫砂藝術柳暗花明,出現了歷史上的又一昌盛期。這種設計、製造、刻款、鐫銘多人合作,與圈內作者獨立研製生產出來的紫砂壺,即後人津津樂道的“曼生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