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錫汾

任錫汾(?—1918),字逢辛,晚號拙叟,江蘇宜興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舉人,官至四川川東道。有《拙叟詩存》。

基本介紹

  • 本名:任錫汾
  • :逢辛
  • :拙叟
  • 所處時代:清朝
  • 逝世日期:1018年
  • 主要作品:《拙叟詩存》
  • 籍貫:江蘇宜興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任錫汾不但因精於政務而被讚譽勤廉賢能,還十分熱衷慈善事業,親民愛民。
1876年,剛剛中舉的任錫汾,為救恤山西地區因連年饑荒的窮苦百姓,呼籲富有餘力之士“節省分文以助賑”,幫助當地鄉民勸募善款數萬金。
1879年,京城一帶發生水災,任錫汾“慨然勸募”,設法籌集銀十餘萬兩,並親自前往災區,為受災饑民提供米糧衣被。為了避免出現冒領救濟物資的情況,任錫汾還一一核實災民的身份信息。此後,他創設醫藥局,為難民施診送藥,“全活無數”。
1888年江浙兩省遭遇水災,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素聞任錫汾“義賑好手”盛名,特命他負責水災救援事宜。任錫汾接命後,立即發動義賑同人,竭力勸募,最終籌到百萬善款,親赴災區放賑,拯救眾多災民。
任錫汾的仁心義舉,得到曾國荃的高度讚賞,上奏朝廷,為之請賞。清政府很快便派他兩度出任杭嘉湖道員,後又派往四川出任川東道員,兼理重慶地區的行政事務。
任錫汾上任之後,出台措施穩定糧價,興修水利,使得“轄境大安”。正當任錫汾準備大展拳腳,推行新政之時,他卻因一時心軟,未能及時處理當地民眾與外國傳教士的衝突而被清廷革職,丟掉了“烏紗帽”。
仕途終結,任錫汾全身心投入慈善救濟事業。恰在此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他第一次與“紅十字”相遇。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至西安,未逃離京津地區的官商士民卻進退無路,求生無門,亟待人道援助。
為了救助北方難民,嚴信厚、施則敬等義賑領袖在陸樹藩“仿照泰西紅十字章程”創設中國救濟善會的啟發下,也“仿照紅十字會意”開辦濟急善局(不久改稱東南濟急善會)。作為聲名遠揚的義賑好手,任錫汾受邀加入其中,與施則敬一同在上海統籌全局,規劃濟急善會的救援行動。
在任錫汾等人的努力之下,濟急善會最終籌集50餘萬兩善款,在護送南方難民返回原籍的同時,向北方難民散米施粥,竭力救助。辦理濟急善會的經歷,使任錫汾對“紅十字”多了一份理解與認識,這是他日後參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創建的重要契機。
1904年初,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地區打響,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僅無力阻止本土遭受戰爭浩劫,甚至在列強的干涉下宣布“局外中立”,將遼河以東地區劃為交戰區,任由日俄雙方蹂躪踐踏。
不忍目睹同胞遭此浩劫,以沈敦和、施則敬為首的上海紳商迅速行動起來,借鑑庚子年間的救援經驗,“擬援萬國紅十字會例”,創建“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準備前往東北救援被難同胞。但尚未分出勝負的日俄雙方不承認“紅十字普濟善會”這一非正式組織,救援工作無法施展。最終,在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臂助之下,沈敦和聯合中英法美德五國代表,於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集會,宣布成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它的成立,同時宣告中國紅十字會誕生。
為了彰顯“中西合辦”的特色,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採取董事會制,由45位中外董事組成,並從其中再推舉9名“辦事董事”,負責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各項事務具體執行,其中西方董事7人,中方董事為沈敦和與施則敬。任重事繁,作為中方辦事董事之一的施則敬,深感會中缺少中方力量,力邀任錫汾加盟,擔任第三位中方“辦事董事”。
任錫汾接此重任,全力以赴,辦理會務。不僅如此,他還舉薦其子任鳳苞擔任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總書記員,負責各類文牘及日常會務處理,分擔沈敦和等人的工作壓力。任鳳苞不負眾望,將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贏得中外董事一致認可。
日俄戰爭救護結束後,任錫汾父子及沈敦和、施則敬等12位華人和李提摩太等30位西方人士作為“創始及辦事人”,均因勤勉得力受到朝廷表彰,榮獲“中國紅十字會一等金質勳章”。
此後,中國紅十字會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為了奠定事業發展的基礎,沈敦和開辦醫院,興辦學堂,任錫汾積極協助。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沈敦和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任錫汾被推舉為董事,為辛亥救護籌款募捐,提供後援保障。民國時期,任錫汾因年老體衰,逐漸淡出紅十字會工作,其子任鳳苞接過父親的衣缽,繼續從事紅十字事業。

人物評價

1918年,任錫汾病逝於上海,家鄉宜興的百姓感念他一生行善,“澤被災黎”,主動集資為他建立專祠,時任大總統徐世昌特贈“遺愛長留”匾額加以褒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