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屯行政村

任老屯行政村

任老屯行政村由任老屯、夏寨兩個自然村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任老屯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東明集鎮
  • 人口:910人
基本信息,歷史記載,教育情況,人傑地靈,發展狀況,

基本信息

海(頭)莊(寨)公路從村東穿過,交通便利,盧莊河從村南流過,水利條件良好。全行政村共有458戶、1600人,耕地2320畝,土質屬壤質潮土,適宜種植小麥、棉花、西瓜、玉米等作農物,屬典型農業村落。據《東明縣誌》記載,1911年屬東明縣第六鄉;1933年屬東明縣第四區;1944年屬東明縣第二區;1952年屬東明縣第二區龍山集鄉;1955年屬東明集中心鄉龍山集小鄉;1958年至今屬東明集人民公社(鄉、鎮)。任老屯自然村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鎮政府東北5公里處。全村共有283戶,耕地面積1450畝。

歷史記載

據《任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任氏祖從山東省青州府汾底縣臥牛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任老人屯,後演變為任老屯。村內由任、胡、陳、袁四姓組成,其中任姓人口最多,現有227戶、695人;胡姓分兩支,何時何地遷來不詳,現有31戶、118人;陳姓系明初期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現有16戶、60人;袁姓何時何地遷來不詳,現有9戶、37人。
夏寨自然村東距任老屯0.5公里,共有175戶、690人,耕地面積870畝。據《夏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夏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夏寨村。村內由李、夏、周、史、馬5姓組成。其中夏姓現有53戶、220人;李姓遷來時間地點不詳,現有78戶、310人;周姓,遷來時間地點不詳,現有27戶、100人;史姓遷來時間地點不詳,現有8戶、30人;馬姓由牡丹區小留鎮馬卜集遷來(時間不詳)現有9戶、30人。
清同治年間,為防匪患,任老屯村在老會首任秋貴帶領下,全村人齊心協力修建了一座圍村寨。村寨呈長方形,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200多米,東、南、西三面有寨門,北面沒寨門建一座炮樓。寨門和炮樓用大藍磚砌成,凸出寨牆外,可打順牆炮,防止敵人貼牆偷襲,木製寨門外裹鐵皮,十分堅固。四面寨牆高達8米,寨溝寬20多米,積水3米多深。易守難攻。村寨修成不久,突遭一場大雨,寨牆沖塌大半,村民仍不氣餒,由村里富戶袁坤鏡出資出糧,老會首任秋貴組織全村民眾,奮戰月余,終於把寨牆重新修好。清末戰亂時期,村民靠村寨保護了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解放前,任老屯有四口磚井,由於地質鹽鹼嚴重,有三口井水又苦又鹹,只有村西一口井的水既清又甜,且水源旺盛。這口井的水做飯好吃,燒開水好喝,生豆芽長得旺,做豆腐出得多。村民祖祖輩輩都喜歡去村西頭那口井挑水吃。後來有人在井旁栽個大木樁,用一根橫木吊在頂上,橫木一頭串個石墩墜著,另一頭拴上井繩。提水時,用力拉住井繩,把木筲放下去灌水,再利用慣性和槓桿原理往上猛提,出來就是一筲水,村民稱為“挑桿井”。既省時間又省力。有了壓水井和電機抽水,老磚井被埋在地下。至今人們說起這口井,還讚不絕口,好像那裡埋藏著許多許多的故事。

教育情況

解放前,兩村文化底蘊比較薄弱,只有少數學童到外村讀私塾。1952年,在任老屯辦了國小一、二年級教學班,第一任教師李從林。1953年正式開辦任老屯國小,校舍7間。1977年,重建校舍,成立完全國小,後成為鎮重點學區之一。1997年,村民胡德修創辦民辦國小——雛鷹國小。幾十年來,兩村共有38人考入大中專學校,並湧現出不少人才。夏寨村夏水田(1927-1986),曾任王寨小鄉鄉長,村黨支部書記,1984年選為山東省第四次黨代會代表,1986年被評為省勞動模範;周振國,現任呂陵鎮人大主任;李艷麗,曾任東明集鎮鎮長、團縣委書記,現任鄆城縣委宣傳部部長。任老屯村任永林,部隊轉業後在上海市黨政機關任職,退休後,任恆升企業集團黨委書記;任金生,現任河南二建公司高級工程師;任順成,河南工業大學糧油學院副教授。他們都為黨為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初期,任守仁組織了河南墜子演出隊,有演員4人,在東明、長垣、蘭考演出。文革期間,曾組織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唱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等。頗有影響。
夏寨村媳婦文翠蘭是剪紙能手,他剪裁的《放鴨》、《送子參軍》、《一孩好》三幅作品在全國剪紙展評會上獲榮譽獎,多幅作品被國家級報刊和中央電視台採用。

人傑地靈

任老屯人勤勞智慧。解放前,任老屯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加上地理條件惡劣,地勢低洼,僅村南就有大大小小六道老河身,是出名的“鹽鹼窩”。當時流傳著順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天不收糧,一冬鬧饑荒”,村民生活窮困潦倒。任老屯種植棉花歷史悠久,是有名的“棉花村”,“紫棉花”更是特色品種,有二百多年的聲譽。紫棉花雖然產量低,但顏色特殊,呈土黃色的自然色,織出的布不必加工煮染,和黃土色類似,做被褥,做單衣,既耐穿,又不褪色,頗受農民喜愛。大集體年代,這裡曾是縣裡的“植棉樣板隊”。縣裡還派專業技術人員和駐村工作組,推廣鹽鹼地開溝種棉,打營養缽種棉等先進生產技術,具體指導棉花生產。縣裡還多次在這裡召開棉花生產現場會,來參觀學習的兄弟村隊絡繹不絕。任老屯種棉花在全縣出了名。棉花的大面積種植,帶動了棉花加工業的發展,生產隊購置了軋花機,彈花機、榨油機,掙來的棉籽再加工成棉油,既增加了集體收入,也改善了社員生活。俗話說“靠山吃山”,任老屯種植棉花多,村裡的婦女大多會紡花織布,快手一天能紡一斤二兩棉線,心靈手巧的婦女還能織出各種花色品種的土布,現在叫“魯錦”,在國際市場都很暢銷。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優質棉、抗蟲棉、彩色棉相繼推廣,紫色棉雖然絕了跡,任老屯的棉花生產仍長盛不衰。近些年又大面積推廣了小麥-西瓜-棉花套種,每畝地除收千把斤小麥外,西瓜又收入六七百元,棉花再收七八百元,老百姓真是嘗足了種棉花的甜頭。
任老屯人富有開拓精神,堅持農工商多業並舉,不斷發展農村經濟。
在舊社會,任老屯村民除農業生產外,刮鹽土賣小鹽是唯一的副業收入。那時候,村里流傳著一道兒歌:“刮鹽土,淋小鹽,趕集上,換零錢,扯花布,做衣衫,買鞭炮,過大年”。描繪了任老屯人苦中求樂的艱辛。

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村民,依靠集體力量,與天斗,與地斗,奪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公社化時期,建立了豬羊養殖場;1970年辦起了麵粉加工廠;自籌資金,在全公社率先架起了高壓線,實現了農村用電的夙願。1973年興辦了條編廠、窯廠和紙廠,集體增加了收入,社員得到了利益。1978年,供銷社在任老屯建立了門市部,帶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1974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夏水田帶領民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深翻整平土地1000餘畝,劃方打了機井,整修了田間生產路,開挖排灌溝渠6條,總長度3500米,實現了井灌河灌雙配套,灌溉面積在90%以上,農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1975年進行了村莊規劃,取直拓寬街道,每村三條東西大街各寬10米,安裝了路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多次被縣和公社評為“文明村莊”、“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夏水田1986年10月,也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出席了省表模發獎大會。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們回響黨的號召,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實行間作套種,擴大棉花、花生、西瓜種植面積,農業經濟收入迅速增加。2004年,村里籌資30多萬元修通了從夏寨經任老屯直達海莊路的柏油路,不僅改善了交通狀況,而且為販運糧食花生提供了便捷條件。為花生粗加工業注入了活力,常年有五、六十輛農用三輪車到周邊村莊收購花生果,脫皮後再賣花生米,獲得了不少利潤。勞務輸出是該村村民發家致富的一條重要重要渠道,全村300多人常年活躍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年年帶回可觀的經濟收入。村民陳愛生是外出打工的佼佼者,如今他在北京先後興辦了“中星陽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恩德爾工貿有限公司”、“北京華普太陽能有限公司”3家企業,擁有資產300多萬元。2006年,全行政村人均年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