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禪學論集

任繼愈禪學論集

中國傳統的忠孝觀曾得到許多宗教的認同。後來的儒釋道三教會同,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圓融無礙、海納百川的特點。佛教文化雖然帶有佛教的某些特徵,但這些特徵無不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研究佛教不知不覺與儒、道兩家會合;研究儒教又必然與佛、道兩家貫通;研究道教又必然與儒、佛二家相會。

基本介紹

  • 書名:任繼愈禪學論集
  • ISBN:7100044006
  •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05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 條形碼:9787100044004
基本信息出版社:,內容簡介,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出版社: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2 x 14 x 1.5 cm ; 359 g
ASIN: B0011AY2YI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自秦漢以降,二千多年來,自成體系,獨立發展。它善於吸收一切有價值的外來文化,融入固有文化主流,不斷發展,幾千年沿著既定的方向,走著自己的路。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從來都是以自己固有的思想體系、思維模式來迎接外來文化的。大致可以舉出以下幾種特點和品格:不失自我的兼容性;與時俱進的應變性;取之有節的開發性;剛柔相濟的進取性;和而不同的自主性。佛教傳入中國及其發展道路,也充分體現了這些特色。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中國人士看作黃老清靜無為的理論。景教(西方基督教的一派)在唐代最初傳入中國,中國人士認為這個教“常然真寂,先先而無元;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虛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這完全是當時唐人的新解。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中國學者著《天方性理》以迎接這一外來教義。中國最早介紹佛教的著作《四十二章經》及《牟子理惑論》,都以中國傳統忠孝觀念來理解這一外來宗教。
還應當指出,佛教的根基雖出白天竺,但中國人所認識的佛教並不是直接取自印度,而是來自中亞。魏晉時期,佛教經典均根據西域文字翻譯成漢文轉手引進的。

人物簡介

任繼愈,字又之,山東平原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畢業。
任繼愈禪學論集
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教授,攻讀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史。1941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朱子哲學、華嚴宗研究、佛教著作選讀、隋唐佛教和邏輯學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中國哲學史課程。
1955-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編輯。
1956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為新中國培養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
1964年,負責籌建國家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長,並於1978年起招收宗教學碩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與北大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國家培養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他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並曾多次在國外講學並進行學術訪問。
於1987年至2005年1月年間,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是學術界的代表,並擔任王羲之藝術研究院學術顧問,曾當選為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99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1年6月,任繼愈先生應邀出席了在山東省廣饒縣舉行的“孫子學術研討會”,和其他150餘名與會專家共同揭開了關於孫子故里的千古之謎,確定山東省廣饒縣即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思想家、《孫子兵法》作者、兵聖孫武(孫子)的故里。會上,任繼愈先生被推選為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會長,並被聘為廣饒縣孫子研究中心特邀顧問。
任繼愈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7月11日4時30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任繼愈先生一生簡樸,嗜好不多,除了酷愛藏書之外,就是一枚愛不釋手的漢玉把件雙面馬馱金。很為世人稱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