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績,地質學家,長期從事煤田地質勘探和科研工作。首次調查了四川的東、北、西南、西北部廣大地區,奠定了這些地區的地質找礦工作基礎。負責提供了撫順煤礦和鶴崗煤礦部分礦井建設的全套地質資料,指導了遼寧鐵法、安徽潘集、山東兗州等新煤田的找煤勘探,從而保證了這些大型煤炭基地的開發。參與了長春地質學院的籌建、構築了煤田地質科研機構,為啟動我國地質和煤田地質科教事業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文安縣豐富店村
- 出生日期:1909年12月18日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性別:男
個人簡歷,人物生平,1909年,1936年,1940年,1949年,1963年,成就及榮譽,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1929-1936年 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預科兩年,休學一年)。
1936-1937年 任晉綏礦產測探局技佐、技士。
1937-1940年 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技士、技正。
1940-1946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採金局工程師、礦冶研究所研究員。
1946-1949年 任河北省建設廳技正、科長、門頭溝九龍山煤礦(私營)總工程師。
1949-1951年 任東北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地質調查所地質室主任。
1951-1956年3月 任東北煤管局地質局(東北煤田第一地質局)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
1956年4月-1963年1月 任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地質所工程師、副所長。
1963年2月-1963年12月 任安徽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總工程師。
1964-1974年 任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華東煤炭基建公司地質總工程師。
1975-1981年 在煤炭部煤田地質普查大隊工作。
1981年至今 任煤炭科學研究院西安分院顧問。
人物生平
任績,字熙亭
1909年
1909年12月18日出生於河北省文安縣豐富店村。幼年就讀於村中私塾,13歲進入文安縣高級國小,16 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保定培德中學。這所中學當時以教學嚴格出名,所以在德智體尤其在書法方面,他得以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他深知家境貧寒、學費來之不易而儉樸生活、勤奮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歲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理科,先在預科班學習兩年,接著升入地質系本科:為籌措學習和生活費用,他堅持勤工儉學,並在本科讀了兩年後回培德中學任理化教員,一年後又回到北京大學繼續學習。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時,得到李四光、丁文江、葛利普、謝家榮等名教授授課指導,這為他的地質學理論打下了深厚功底;1936年在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
1936年
1936年7月,經北京大學地質系介紹,到位於太原的晉綏礦產測探局工作,該局的礦產課由地質專家侯德封領導,同事有先後期同學、後均成名的地質學家周德忠、楊敬之、霍世誠、李樹勛等;他參加了太原東山的地質調查和山西全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填繪。但不久即因日本侵略軍侵華而中止,遂南下經長沙、武漢等地輾轉入川。1937年底到達重慶,即在新組建的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參加工作,在著名地質學家朱森、李春昱、李陶等指導下,他對川東、川北、川西等地的地質礦產做了大量的調查,發表了數篇區域地質報告,並在中國地質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了數篇論文。
1940年
1940年底,經著名地質學家劉祖彝推薦,到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工作,先在採金局研究川陝甘三省交界處西秦嶺金礦床分布規律,並因成效顯著而被任命為某一採金場場長;但自覺這種與民爭利的採金活動不甚妥當,而要求轉調到礦冶研究所工作。在礦冶所期間,先後赴陝西、寧夏,曾發現了紫陽境內的金礦脈和優質無煙煤,同時也覺察到賀蘭山無煙煤嚴重的地下自燃現象,為此專門向有關領導反映了這一情況,並提出對煤層自燃的處理意見。抗戰勝利後,到河北省建設廳工作,曾調研了河北磁縣、井陘、京西門頭溝和山西太原西山等煤礦,提出了恢復煤礦生產的技術建議。
1949年
1949年3月到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工作,任該所地質調查所地質室主任。此後,一方面具體參加地質所開創初期的各項建設活動,並參與了中國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前身)的籌建;另一方面領導開展了遼東半島復縣一帶的銅礦地質調查和北滿雞西、穆稜一帶的煤田地質調查,並新發現了光義煤田;與此同時,還對東北全境的地質調查提出了詳細計畫。
1951年底調到煤炭系統,不久即任瀋陽東北煤田第一地質局總工程師。他曾為蘇聯援建項目撫順煤礦改建和鶴崗礦務局兩大豎井建設的設計負責提供全部地質資料;後來,在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深入總結了東北侏羅紀煤田的形成分布規律,預測出了遼寧鐵法煤田,後經勘探證實而形成新的煤炭基地。
1956年10月,他被調到剛成立的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工作,不久任地質所副所長,除全面擬定該所研究方向、建立下設研究機構外,還具體指導年輕科研人員的課題研究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
1963年
1963年10月,調到合肥安徽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和徐州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任總工程師,領導皖、魯及蘇北的煤田地質勘探工作,期間探明了淮南潘集及山東兗州等大型新煤田,還勘探了淮北、徐州、滕縣、肥城、濟寧、淄博、新漢等不少新、老煤礦區,勘探結果,在原來煤炭儲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數百億噸煤炭儲量,滿足了華東地區諸多煤炭基地建設的需要。“文化大革命”後期,受煤炭工業部之邀赴邯邢煤炭基地調研太行山東麓的水文地質狀況,提出綜合治理措施。
1981年8月,他又重新回到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其前身即為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地質所,後遷西安)任顧問,直到1988年4月退休。
成就及榮譽
任績是老一輩地質學家,在地質界有一定名望。他是中國地質學會終生會員並連任過兩屆理事,也是中國煤炭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名譽理事,全國煤田地質經濟技術研究會第二屆名譽理事。從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
任績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代,中國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尚未開展過地質工作。當時國家正遭日本侵略軍蹂躪,經濟政治形勢嚴峻惡劣,並不受重視的地質事業更是經費匱乏、裝備極其簡陋;野外地質調查全靠步行,既要冒遭遇野獸的危險,更常常受到土匪的襲擊,工作人員的生命根本沒有保障,也曾多次發生過地質人員在野外遇害的事件。任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他先後到過山西太原,四川重慶—巫山一帶,樂山—犍為一帶,廣元、昭化、劍閣、梓潼一帶,龍門山,秦嶺西段,賀蘭山和陝南山區等地。通過實地地質調查,他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如:在太原東山,他所採獲的石炭二疊紀植物化石,其保存完好程度遠遠超過了由瑞典人那琳所采、經英國人赫勒鑑定發表而馳名中外的月門溝植物群;在西秦嶺川、甘交界處,他不僅發現了砂金礦富礦,而且找到了它的原生金礦脈。艱辛而紮實的野外地質調查,使他提交了多份符合當時技術要求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如有名的“廣元劍閣間”、“萬縣巫山間”地質報告等,它們都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區域地質基礎資料,為解放後地質找礦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是我國地質學科的文獻性著作。
1956年任績到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後,即受命對剛組建的地質所規劃其科研方向及機構設定。當時,任績即確定了按地質、水文、地質勘探(鑽探)和物理勘探四大研究領域設定研究室,同時又明確了各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地質研究應包括巨觀上的煤田構造和煤系沉積以及微觀上煤的岩石學和孢子花粉學的研究;水文地質重點放在煤礦區,探索礦區水文地質規律,為煤礦處理地下水水患提供科學依據。經40年的實踐,證明這四大研究領域符合實際,四個研究室(現已擴大為研究所,原地質所已成為分院)也長期保持穩定,科研工作得到很大發展。
為了我國地質教育事業和煤田地質的科技事業,任績確實在它們的啟動階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論著
1 李陶,任績.萬縣巫山間長江北岸地質礦產.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地質叢刊,第1號,1938
2 任績.重慶南溫泉附近地質.地質論評,1939,4(3、4):161~164
3 侯德封,任績,楊敬之.犍為煤田地質.四川省地質調查所礦產專報,第2號,1940
4 任績,楊敬之.廣元劍閣間地質.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地質叢刊,第4號,1943
5 任績.在東北地區尋找瘦煤的方向.地質知識,1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