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縣游氏

據史料記載,“游”受姓於春秋時期姬姓鄭國,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是中華古老的姓氏之一。春秋末期,鄭國動盪,游氏遷至邢台市任縣。“任,晉縣,今屬廣平郡。”而游氏郡望立於廣平任地,則源於北魏朝中赫赫有名的任縣“游氏三傑”。任縣游氏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

北魏三游,游氏外遷,中興於任,游雅墓,游氏尋根,

北魏三游

日前,邢台考古工作者與任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有關人員在對任縣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時,發現一座南北朝時期古墓,經研究考證,古墓的主人為北魏假梁郡公游雅。游雅,字伯度,公元403年生於任城,少有高才,天資聰穎,素有過目不忘之稱,且練就一手好書法,十五歲便成為當地名士,後仕官北魏,歷任中書博士、著作郎、太子少傅、雍州刺史、秘書監等職,晉爵假梁郡公,公元461年卒,終年58歲,葬於家鄉。據《任縣縣誌》記載,游雅祠在任縣廟上村。 游雅墓現存一高大土冢,封土高十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長約25米。據考古專家推測,古墓中埋藏有大量南北朝時期的文物,在研究游氏姓氏文化,任縣歷史變遷以及南北朝時期政治、文化、風俗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價值。 除游雅外,“游氏三傑”還包括游雅堂弟游明根和游明根之子游肇。北魏三游,譽滿當朝,為後世所稱頌,故宋修《百家姓》稱:“游,宮音,廣平郡,系出姬姓,鄭穆公子游吉之後。”這裡所稱廣平郡是因任縣曾屬古之廣平郡,並非現在的廣平縣。據此可知,廣平任地是天下游姓的郡望,即今之任縣。

游氏外遷

據《黃帝傳》一書記載,唐元和五年,游肇八世孫游植和游匹兄弟二人自廣平任地、潁州經過江西輾轉至福建莆田。游植時任大理寺評事,到莆田安居。游匹博通地理諸書,在福建建陽長平定居。公元1654年,莆田東南再次遭受海寇侵擾,福建沿海一些游氏遷徙到台灣諸島墾荒屯居。“由此可見,福建游氏和台灣游氏同出於‘廣平氏’,即今任縣。”

中興於任

據任縣歷史文化研究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顯示,游姓起源於河南新鄭,如今卻鮮有游姓後人;興盛於任縣,福建與台灣游姓後人均從任縣遷出,任縣周圍縣市游姓也源於該縣。 如今,任縣作為郡望之所,遺蹟眾多,除游雅墓外,縣城北街仍有游家巷,游家井。縣城老文廟內供奉北魏三游牌位。

游雅墓

游雅墓位於邢台市任縣縣城東北一公里,封土高10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長約25米。據縣誌記載“文革”中曾有人挖掘陪墓兩座,出土南北朝時期文物——漢五銖錢。
游雅是北魏時期聞名天下的“任縣三游”——游雅、游明根、游肇之一。三人中以游雅文采最為出眾,游明根德高望重,游肇則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游雅字伯度,小名黃頭,任縣東南人,渤海高允作《徵士頌》“人自棄伯度,我自敬黃頭”表示對游雅的敬意對其評價甚高。北魏太武帝時朝廷任命其為中書博士,東宮內侍長,遷著作郎等職,曾出使劉宋,賜爵廣平子,後升太子少博,領禁兵進爵為侯,後奉詔與胡方回等改定法律,出任東雍州刺史(今陝西)。  游雅文才出眾,但作品多佚,今僅存《論高允》與《上皇太子疏,請罪人徙邊》載入《魏書邢罰志》。游雅影響了當時的文學,更重要對當時朝政律制改革起作較大作用。
游雅墓游雅墓

游氏尋根

任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張主任介紹,宋修《百家姓》記載:“游,宮音,廣平郡,系出姬姓,鄭穆公之後。”史稱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為游姓始祖,故游氏發祥地為今河南境內。春秋時期,游氏外遷,始遷地為河北廣平任地,即今邢台市任縣。目前福建與台灣游氏宗族觀念和尋根意識比較強烈,福建游氏後人重修游家廟,台灣中和市也建有“廣平游氏大宗祠”,台灣游氏尋根團也曾數次回國尋根。這次北魏假梁郡公游雅墓的考證對研究游氏姓氏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