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與南朝士風

任昉與南朝士風

任昉是宋、齊、梁三朝著名的文學家、地理學家、小說家、目錄學家、政治家,學問家,他對南朝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任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相信此書之出,將為南朝任昉與士風研究,樹立起一座界碑。(曹旭)

基本介紹

  • 書名:任昉與南朝士風
  • 又名:任昉研究
  • 作者:楊賽
  • 原版名稱:Ren Fang and theScholar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ISBN:987-7-5325-5969-5
  • 類別:中國文學研究
  • 頁數:427
  • 定價:48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透過任昉看南朝,2導論 任昉研究綜述第一節 論任昉之人第二節 論任昉之學第三節 論任昉之筆第四節 論任昉之詩第五節 回顧與前瞻,第一章 任昉身世考,第二章 任昉仕履考,第三章 任昉與南朝文士集團,第四章 任昉與南朝地記,第五章 任昉與南朝文獻,第六章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章學,第七章 任昉之筆,第八章 任昉之詩,社會影響,作者簡介,相關成果,主要學術觀點,任昉的身世,任昉的仕履,任昉與王儉文士集團,任昉與蕭子良文士集團,任昉與蕭衍文士集團,任昉與南朝目錄學,任昉與南朝地記,任昉與南朝文章學,任昉詩風,論任昉筆,跋:研究背景,

基本信息

楊賽:《任昉與南朝士風》
曹旭主編:六朝文學研究叢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ISBN 987-7-5325-5969-5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精彩地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任昉與南朝士風
一是,利用上海圖書館珍貴家譜文獻,排比正史相關資料,考訂了任昉的世系、稱號及其與當時士大夫文化的關係。任昉出身清顯,祖上是山東樂安郡博昌縣的世族。晉東渡以後,在南兗州僑置了博昌縣,即今天的揚州。任昉的母親為聞喜縣裴氏,也是山東巨族,他與文惠太子蕭長懋、竟陵王蕭子良、裴子野等是從中表。任昉從小就受到貴族們的賞識,有很高的聲譽;
二是,以任昉本傳和文章為線索,結合其他相關歷史記載,採用文史互證的辦法,考訂了任昉的仕履;並以任昉的交遊活動為線索,考訂當時文人集團交往的情況,對絕交論提出新解。揭示任昉利用自己的影響,提拔和培養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後進文士,這些文士對梁代的政治改革和文學革新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任昉一生的交遊,促進了南北家族的融和;加強了名教與隱倫間的溝通;推動了學術的發展;推動了詩體的革新,這是很有新意的。
三是,作者考述了任昉與目錄學的關係。任昉是很有成就的目錄學家,他從十六歲就做了學官,開始抄錄書籍,一生蒐集了一萬多冊書籍。任昉鑽研了大量目錄。梁建國初期,他受命搜羅書籍,並編寫了《天監五年秘閣四部書目》。指出任昉對後代書目的開創之功。
四是,對《文章緣起》的考訂。任昉的《文章緣起》,總結了漢代以來文章別集和總集的編纂學成果,吸收了佛教的緣起思想,歸納了八十四種文體,並一一道出其本原。對清人認為它是偽作的四條證據,作者考察了“文章”、“緣起”、“始”的含義,並舉出六條證據,說明今本《文章緣起》大抵是任昉當年所作的原貌。
五是,清理了任昉的詩系。作為齊梁詩壇一個代表性的詩人,任昉詩的顯著特徵是用事。根據《詩品》和《南齊書·文學傳論》提供的線索,考出齊梁時期深受任昉影響的一個詩派,包括謝超宗、丘靈鞠、劉祥、檀超、鐘憲、顏則、顧則心、王融、劉繪、丘遲、劉苞、劉孝綽、王僧孺等人。揭示沈約和任昉所代表的,是自宋以來五言詩革新的兩種思潮,和六朝文學革新的兩種趨勢遙相呼應。至梁代後期,這兩股思潮合二為一,終於引發了宮體詩從內容到形式的嶄新革命。研究任昉詩系在今天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六是,系統地探索了“任筆”。“筆”的概念,在南朝用得很廣,但意義卻含混不清。作者將筆放到言筆、刀筆、詩筆和文筆中加以厘辨,知道筆是指書面語言、歷史與公文、詩以外的一切文字。結論是,任筆是與任詩相對的概念,它涵括了任昉作品中除詩歌以外的所有文體。任筆的敘事和說理功能很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使事用典形式豐富、恰當自然,行文縝密、委婉自如。任筆的風格受到傅鹹、王儉的直接啟發,並對北齊魏收、陳代的庾信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從駢文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任筆是由宋代過分追求對偶用典的駢文發展到陳代的徐庾體的轉折點,對推動駢文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採用考論並舉、文史互證的辦法,以《梁書》、《南史》任昉本傳為基本線索,對史志、類書、總集、別集、家譜中的相關史料進行分級和分類,先根據可信度較高的史料理出史料的先後順序,編訂出任昉年譜,然後將史料分類編排,在比較史料異同之中考訂史料的真偽,糾正史料的錯訛,並說明它們為什麼會相同,為什麼會不同。作者善於抓住任昉研究所涉及的難點、疑點、熱點問題,層層開掘,每一個結論,都建立在紮實的考訂與嚴密的論證之上,令人信服。不少地方,填補了任昉研究的空白。
相信此書之出,將為南朝任昉與士風研究,樹立起一座界碑。
Using the method ofjuxtaposition and mutual proof of texts, the author makes Ren Fang’s biographyin the “Liangshu” (History of theLiang Dynasty) and the “Nanshi”(Histo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s the fundamental thread. With respect toth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historical essays, encyclopaedia orreference books (leishu), generalcompilations (zongji) and separatecompilations (bieji), as well as genealogies,he develops a classification and ordering. First, basing himself on historicalmaterial of which the trustworthiness is high, he makes up a chronology in thematerials, and compiles a Chronicle of Ren Fang. Thereafter, he decides on the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rough making a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and dissimilarities in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respect to the layout of thehistorical materials. He sorts out the writing errors in the historicalmaterials to prov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orrect themistakes in them. He also explains the causes of these similarities anddissimilarities. The author succeeds in grasping the difficulties, doubts, andessential question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e research on Ren Fang. Digging outthe material layer by layer, each conclusion is established on solidinvestigations and tight argumentations that are convincing. In many places, hefills up the existing lacks in our research of Ren Fang.
By prof. dr. Bart Dessein
任昉與南朝士風
Eastern Languages andCultures - Sinology Department
Faculty of Arts andPhilosophy
Gent University
Belgium

透過任昉看南朝

任昉是一扇窗,透過任昉,我們月亮般地觀照到南朝士人心靈深處。
任昉的父輩,本是兗州樂安博昌的世族,隨晉文帝過了長江,僑遷到南兗州揚州,從風塵漫漫的北國移居煙水蔥鬱的江南里。一個僑字,濃縮了北族數百年的辛酸。一個南字,裝點著骨子裡的辛酸。他們把內心深處的情節,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名字當中。任昉,字彥升,小字阿堆。“昉”是齊語,寄寓著北地氏族柳絮般瀰漫的鄉愁。“彥”是美士,寄託著南朝士子對魏晉名士風流的追慕。“堆”是南方俗字,飽含著家人對晚輩一鳴驚人的厚望。
任昉,身材修長,面容清瘦,孝友純至,幼而好學,在長輩們的期待與期許中成長。十六歲即步入茫茫仕途,做地方官的主簿,做朝廷的見習生,做將軍府的文書,上太學,考秀才,判刑獄,校典籍,在劉秉、劉景素、王儉、蕭子良、蕭衍等人的幕府里流轉,在劉宋、蕭齊、蕭梁的政治漩渦里浮沉。他的每一個腳步,都踩在南朝士人輾轉錯亂的車轍里。
任昉一生貧困,耕不能飽,祿不代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卻聚書萬餘卷。終其一生,任昉都在聚書、抄書、編書、校書、研書。書,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書,把他和劉孺、徐勉、劉之遴、江革、張綰、殷鈞、蕭琛、何憲、崔慰祖、沈約、孔休源、王僧孺、吳中陸氏等眾多同道聚集到一起,在充滿江南意蘊的山水間,吟詩誦文,療飢療俗。
任昉研習了劉向、班固、摯虞、荀勖、王儉等人的書目,四部七略,爛熟於心。他受命蒐集遺書,將散落的齊、梁故籍抄在秘閣,繼而進行編目和整理。他在目錄學上的功績,屢屢被後人提起。
任昉在陸澄的基礎上,編就《地理書》、《地記》兩部書,將南朝地記搜羅完備,是南朝地記的集大成者。任昉將地方人物傳記輯錄起來,是雜傳的專家。
任昉的《文章緣起》,是南朝三部代表性文章學著作之一。鐘嶸一味品詩,劉勰精於說理,任昉熱心考原。文章學是南朝士人最熱心的事業。《文章緣起》就是在南朝文章學興盛的基礎上寫成的。任昉總結了漢代以來編纂別集和總集的經驗,吸收了佛教與經學的緣起思想,歸納了當時常見的84種文體,並一一道出其本原。他將大部分文體都推源於漢代,與那些將文體源於六經或戰國的論述相比,更符合南朝文章學發展的情況,很好地體現了文章從經術中獨立的總趨勢。《文章緣起》在著述體例上保留了南朝文章別集命名時的原有信息,為我們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別集提供了新線索。《文章緣起》的分類主要是從便於編纂總集的角度來考慮的,對《文選》和《文心雕龍》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代文體學可分為五類:釋名學、文原學、文類學、文選學、文體評論學。釋名學以劉熙的《釋名》為代表,文體評論學以《文心雕龍》、《詩品》為代表,文原學和文類學以《文章緣起》為代表。《文章緣起》的文原思想一直影響到清代。
文學史上常講“沈詩任筆”,任昉是齊梁的大手筆,冠絕南朝。先秦的筆,是言筆。筆,只一種代言的工具。秦漢的筆,是刀筆。是非功過、生死榮辱,都維繫在這刀筆里。刀筆吏,每每被公卿們唾棄。南朝的筆,是文筆,是詩筆。筆頭裡有文,筆頭裡有詩,筆頭裡有感情,就是大手筆。這枝筆,包含天地,融會古今。南朝士人,都看重筆。筆裡頭有學業、有家業,也有事業。他們借筆,超乎私利,彌合分歧,洞穿時空,把零零散散的歷史,縫成一件百衲袈裟,溫暖著苦難深重的黎民百姓。由刀筆到文筆,文人走到了歷史的前台。由文筆到詩筆,文人走到心靈的安放之所。任昉把王儉府里的辛酸寫到《王文憲集序》里,把蕭子良府里的沉浮寫到《齊宣竟陵王行狀》里,把蕭衍帳下的榮辱寫在一篇篇禪讓文告裡。他的筆,琢詞自工,用事圓潤,委婉周密,情與氣偕。
蕭統精挑細選地將任昉的筆拾掇在《文選》里,作為千百年來文人們的教材,供人去讀,去思考,去模仿。甚至,它還越過了長江,越過了黃河,越過了沙漠與綠洲。北朝的士人,在談論任昉的筆。在敦煌的《文選》寫本里,就有任昉的筆。任昉筆,是文章的大憲法。歷朝歷代的皇帝要登基,發布第一號檔案,都要參閱任昉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歸有光都熟讀過它。偉大散文家的筆端浸潤著任昉精磨過的南朝煙水。整箇中國文學,都在南朝煙水裡墨色生香。
南朝,是一個詩的時代。敬神要作詩,送別要作詩,喪葬要作詩,上學要作詩,吃飯要作詩,飲酒要作詩。有釋奠詩,有送別詩,有燕饗詩,有遊仙詩,有輓詩,有奉和詩,還有贈答詩。把苦難與幸福、平淡與雋永、相聚與離散都釀成詩。詩是南朝士族盛宴的就餐券。南朝的詩,是案頭的詩,文士的詩。南朝人品人、品棋、品書、品畫,也品詩斗詩。有人說任昉早年的詩不如沈約,任昉便將一生的才情化到詩里。他的詩,善銓事理,拓體淵雅,競須新事,詞不貴奇。他的詩,與沈約一起,同居中品。沈約的詩有鮑照的逸氣,講究聲韻流利。任昉化筆為詩,以筆為詩,詩中散發著理致與才氣。
任昉終老新安,即今徽州的歙縣,曾經到處都是他生命的遺蹟。富資河的兩條支流,一曰昉溪,一曰升溪,溪旁有石曰任公釣台,溪上有槓曰任公橋,溪頭有嶺曰昉嶺,嶺上有亭曰升亭,亭下有寺曰任公寺,寺外有墳曰昉坑。任昉和他的子嗣,在新安山水裡詩意地棲居。
那,就讓我們乘著一葉扁舟從古徽州順江回溯,一路傾聽南朝士人縱橫跌宕、喪亂離合的交響。

2導論 任昉研究綜述第一節 論任昉之人第二節 論任昉之學第三節 論任昉之筆第四節 論任昉之詩第五節 回顧與前瞻

第一章 任昉身世考

第一節 任昉的父族
一 史書中的世系
二 家譜中的世系
第二節 任昉的母族
一 河東裴氏
二 母族與表親
第三節 任昉的占籍
一 樂安博昌
二 世居廣陵
第四節 任昉的名號
一 昉
二 彥升
三 阿堆
四 任中丞
五 任敬子

第二章 任昉仕履考

第一節 南朝士族的識鑒
一 孝友
二 好學
三 魁偉
第二節 仕劉宋
第三節 仕蕭齊
第四節 仕蕭梁

第三章 任昉與南朝文士集團

第一節 任昉與王儉文士集團
一 悼恩
二 懷愧
第二節 任昉與蕭子良文士集團
一 行狀文體的發展
二 文宣竟陵王行狀
三 任昉與蕭子良集團文士
第三節 任昉與蕭衍文士集團
一 騎兵與記室
二 龍門游與蘭台聚
三 任昉與梁初文士
四 任昉交遊的意義

第四章 任昉與南朝地記

第一節 陸澄的地記
第二節 任昉的地記

第五章 任昉與南朝文獻

第一節 任昉與南朝聚書之風
一 聚書風氣
二 聚書方式
三 書籍整理
四 聚書成因
五 聚書與文學
第二節 任昉與南朝目錄學
一 任昉與七錄體目錄
二 任昉與四部體目錄
三 任昉與蕭梁目錄學

第六章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章學

第一節 《文章緣起》的真偽問題
一 《隋志》未著錄問題
二 張績續補問題
三 《太平御覽》未收問題
四 洪适跋與版本問題
五 緣始不當問題
第二節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章學
一 《文章緣起》題名
二 文章
三 緣起、緣始、原始
第三節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原論
一 《文章緣起》誤序
二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原論
三 《文章緣起》的著錄體例
第四節 《文章緣起》與南朝文體分類
一 別集與文體
二 總集與文體
三 文章學與文體
第五節 《文章緣起》的影響

第七章 任昉之筆

第一節 南朝文筆之辨
一 文與筆
二 言筆與刀筆
三 文筆與詩筆
四 文與筆的相互影響
五 文筆之辨
第二節 任筆的體裁
一 詔、策、九錫文、璽書、教、令
二 表
三 啟、議、策文、彈文
四 書、箋、序
五 哀策文、碑、墓志銘、弔文、行狀
第三節 任筆的特點
一 琢詞自工
二 用事圓潤
三 行文婉密
四 情與氣偕
第四節 任筆的影響

第八章 任昉之詩

第一節 任昉的詩型
一 贈答詩
二 閒適詩
三 詠物詩
四 送別詩
五 釋奠詩
六 奉和詩
第二節 任昉的詩風
一 拓體淵雅
二 善銓事理
三 競須新事
四 詞不貴奇
第三節 任昉詩派
一 任昉詩派詩人
二 任昉詩派批評

社會影響

如果從孔子算起,中國的士文化已經延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不息。從時間上看,南朝處於中國士文化史的中間,是中國士文化的大轉折時期。然而,學術界的關注點集中在魏晉士文化。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只論魏晉文人與文風。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一書,於先秦,兩漢,魏晉,宋元明清的士風,都有論述,而對於南朝的士,卻是空白。王瑤先生《中古文學史論》對於中古文人的生活討論,也斷限在魏晉以前,不涉及到南朝。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都沒有涉及南朝士風。羅宗強先生《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是從文學思想角度而論,也沒有論到到南朝的士風。南朝士風,仿佛沉寂煙雨樓台之中了,渺無蹤跡。《任昉與南朝士風》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南朝文學與士風的尋蹤之作。
任昉(460-508)是生活在宋、齊、梁三朝的任昉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地理學家、小說家、目錄學家、政治家,對南朝士族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一生是南朝士文化的一個縮影。《任昉與南朝士風》廣泛涉及地理、歷史、文獻、文學、學術、政治,藝術等領域,將史志、類書、總集、別集、碑誌、家譜、經注中的南朝士族相關史料分類考察,經史子集互證,紙面文獻與地下文獻互證,文學、史學、哲學和藝術學互證,中西學理互證,考論並舉,較巨觀地反映南朝士族的生活狀況。該著在材料運用上有三點經驗可借鑑:一是以任昉為線索全面蒐集南朝士族文化生活的第一手資料;二是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將有規律性質的方面發掘出來;三是對材料中所體現的規律進行合理的解釋。該著對南朝文學及士風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楊賽,男,1976年生,湖南湘陰人。2000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並於2003年獲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獲古代文學專業文學博士學位。2006-2009年在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學科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0年起在復旦大學文藝學學科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訪問學者,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上海市迎世博教授專家志願者,中國演講與口才協會理事。現為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文藝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音樂文學領域的研究。曾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資助,承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近60篇。
任昉與南朝士風

相關成果

1) 楊賽: 《先唐文集與文體》,《國學研究》第29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版。
2) 楊賽: 《偏安的風流:南朝士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2月17日。
3) 楊賽: 《南朝任昉詩派》,《中國詩歌研究》第18卷,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2012年。首屆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博士生、博士後論壇,上海大學,2011年10月22日。
4) 楊賽:《論任昉筆》,《鄭州師範教育》2012年第1期。
5) 楊賽: 《任昉身世考》,《鄭州師範教育》2012年第2期。
6) 楊賽:《南朝文筆之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7) 楊賽: 《南朝文體學》,首屆江南文化論壇,浙江師範大學2011年7月。
8) 楊賽: 《任昉與南朝目錄學》,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程章燦主編,《古典文獻研究》2011年第14輯。
9) 楊賽: 《任昉與蕭子良文士集團》,《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10)楊賽:《任昉與南朝聚書之風》,徐中玉郭豫適主編:《中國文論的方與圓—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65-276頁。
11) 楊賽:《任昉與梁初文壇》,《中國文論的方與圓》第31輯,第277-291頁。
12) 楊賽:《六朝文筆之辨》,上海市第八屆社科年會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13) 楊賽:《南朝士族的識鑒》,從江南看中國—文學與歷史研討會,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12月。
14) 楊賽:《論任昉詩風》,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編輯委員會:《人文中國學報》第17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4-117頁。
15) 楊賽: 《說行狀》,《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11期。
16) 楊賽: 《南朝煙水中的任昉》,《宜興日報》2010年9月6日版。
17) 楊賽: 《任昉仕履考》,上海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年會優秀論文,《中國的立場——現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8頁。
18) 楊賽: 《王儉解選》,《文史知識》2009年第1期。
19) 楊賽:《王儉與任昉的神交》,《文史知識》2009年第11期。
20) 楊賽:《文章緣起的真偽問題》,《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2期。
21) 楊賽:《文章緣起與南朝文章學》,《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
22) 楊賽: 《任昉年譜》,《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23) 楊賽:《任昉研究綜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主要學術觀點

任昉的身世

任昉出身清顯,為山東樂安郡博昌縣的世族。據上海圖書館所藏《任氏家譜》記載,樂安任氏以孔子弟子任不齊為第一世。漢初御史大夫廣阿侯任敖,東漢有大將軍、東阿侯任光。晉東渡以後,舉族遷於南兗州博昌縣,即今天的揚州。任昉伯父曾任遐為御史大夫,任昉父親任遙曾任散騎常侍閒職,奉祿微薄,任昉家中十分貧困。任姓門第較高,交往對象為當年的貴族。任昉從小就受到貴族們的賞識,有很高的聲譽。任昉,字彥升,小名阿堆。“昉”是齊語,暗寓了任昉是山東高門。“升”是“升”的俗語,表明了與南方俗族融合之意。“昉”和“升”都是開始的意思,窮極其源,這與任家信奉佛教有關。“彥”是美貌的男士。六朝的時候,文士們十分講究風流倜儻,有許人都取字為“彥”。“堆”是“阜”的俗字,這裡面暗寓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典故,寄託了家人對任昉的期望。
任昉的母族為聞喜縣裴氏,亦為山東巨族。裴氏高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覺,她夢見有一個四角懸鈴的五色采旗自天而墜,其中一個鈴落入懷中,因而有以身娠。這個夢說明裴氏希望任昉長大後成為文壇盟主。任昉在品行和學識方面深受母親影響。他與文惠太子蕭長懋、竟陵王蕭子良、裴子野等是從中表。任昉的仕途,部分得益於其母族的大力提攜。

任昉的仕履

任昉從小孝友純至,幼而好學,容貌甚偉被族中長輩、交好貴族所稱道,16歲,任宋丹陽尹劉秉主簿,旋即轉任奉朝請,舉南兗州秀才第一,除征北行參軍,結識江淹。17歲,拜太學博士,19歲,為王儉所賞,入王儉幕府。25歲,辟衛將軍王儉丹陽尹主簿。26歲,辟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與宗夬同接魏使,以父憂去職。除父憂服,復遭母憂。31歲,除文惠太子步兵校尉,管東宮書記。為儀曹郎。32歲,除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39歲除齊明帝朝中書侍郎,除儀曹郎,與劉渢共掌秘閣四部。41歲,除齊廢帝東昏侯中書郎。42歲為驃騎大將軍晉安王寶義司徒右長史,除蕭衍驃騎記室,與沈約同掌霸府文筆。43歲,梁台建,禪讓文誥,多昉所具;除大司馬記室參軍,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掌著作郎。44歲,除御史中丞,出為義興太守。45歲,重除吏部郎,參掌大選,居職不稱,除御史中丞,秘書監。47歲,除御史中丞,尋轉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48歲至49歲,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

任昉與王儉文士集團

任昉之父任遙長期在王儉府任幕僚。任昉“嘗以筆札見知”,王儉十分賞識任昉的文章:“自傅季友以來,始復見任子。若孔門是用,其入室升堂。”他自己寫了文章,請任昉指正。任昉更改了幾個,王儉拍著茶几讚嘆道:“後世誰知子定吾文!”[1]齊武帝永明元年(483),王儉重掌選部,進號衛軍將軍,將任昉提拔為丹陽尹主簿。任昉與王儉府的文士建立了很好的關係,他在王儉府上結識了蕭琛、何憲、謝朓、蕭衍等人,與劉渢共同執掌秘閣四部書。任昉還從王儉那裡習得了諸多學問。王儉為宋、齊儒宗,著述頗豐,對《尚書》、禮、《春秋》、《孝經》、譜諜、目錄學等都有研究。[2]在這些學問中,任昉最受益是目錄之學。王儉撰有《今書七志》。[3]王儉失勢後,任昉和其門下大部分文士一起轉投到蕭子良門下。齊武帝永明七年(489),王儉薨,當時尚正在家中守服的任昉,拾掇王儉一生的遺文,編成《齊太尉王儉集》六十卷[4],並持筆為該集作序。在序文中,任昉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對王儉的悼恩與愧疚之情。

任昉與蕭子良文士集團

任昉與蕭子良同年,與蕭子良是從表親。有間接證據表明,他們應該在12歲前就已經結識。建元元年(479),任昉被蕭子良闢為記室參軍正式入幕。建武元年(494),蕭子良薨,任昉撰寫了《文宣竟陵王行狀》,評價蕭子良忠孝兩全,救濟貧困,樂善好施,廣泛涉及禮學、易學、樂學、詩學和文獻學,知識淵博,廣泛涉及禮學、易學、樂學、詩學和文獻學,知識淵博,政績良好,西坻環境優美,所招士既有皇室成員,又有一般文人,包容性很強。《文宣竟陵王行狀》所述與蕭子良生平基本相符,所評代表了當時士林的普遍意見,應該作為我們評價蕭子良的主要依據。蕭子良的品行、學識、政績在當時諸藩王中皆為翹楚,深孚眾望。蕭子良在身邊聚集了大批文士。任昉與蕭子良文集團沈約、蕭琛、王融、謝朓、范雲、蕭衍、陸倕、張思光,何憲、孔廣、江淹、虞炎、何僩、周顒、庾杲之、劉虬、宗夬、柳惲、王僧孺、江革、范縝、孔休源、謝朏均有交往。蕭子良文士集團解體後,旗下士子,王亮一派成為宦官勢力的幫閒,任昉、王僧孺一派依然保持了清流本色。蕭梁建國後,以任昉為中興的新興文士集團繼承了王儉、蕭子良文士集團的清流之風,對整個南朝的政治、文學、文化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任昉與蕭衍文士集團

任昉與蕭衍本是王儉府上的舊交。後來又同到竟陵王府任職。蕭衍得勢後,原蕭子良文士帳下的失意文人都逐漸集聚集起來,成為蕭衍篡齊的支柱力量。蕭衍登上大位後,自然對這些人十分倚重,除吏部侍郎的任昉樂於提攜人才,實際上是梁初蕭衍文士集團中的主要人物,《梁書·任昉傳》:“時人慕之,號曰任君,言如漢之三君也。”劉孝標《廣絕交論》描述了任昉交流的盛況:“(任昉)類田文之愛客,同鄭莊之好賢。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於是冠蓋輻湊,衣裳雲合,輜軿擊轊,坐客恆滿。蹈其閫閾,若升闕里之堂;入其奧隅,謂登龍門之阪。至於顧盼增其倍價,翦拂使其長鳴,彯組雲台者摩肩,趨走丹墀者疊跡。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南史·陸倕傳》:“梁天監初,為右軍安成王主簿,與樂安任昉友,為感知己賦以贈昉,昉因此名以報之。及昉為中丞,簪裾輻湊,預其燕者,殷芸、到溉、劉苞、劉孺、劉顯、劉孝綽及倕而已,號曰‘龍門之游。’雖貴公子孫不得預也。”《梁書·任昉傳》:“昉好交結,獎進士友,得其延譽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貴游,莫不爭與交好,坐上賓客,恆有數十。”[5]今可考者有:到溉、到洽、張率、劉孝綽、司馬褧、劉顯、劉之遴、劉杳、謝舉、周興嗣、王籍、臧嚴、伏挺、伏暅、陸厥、殷鈞、殷芸、劉苞、吳均等。昉在梁初的交遊,更是發揚了這個的傳統,其意義有三。其一、任昉一系將王儉這一思想帶到了蕭子良文學集團和蕭衍文學集團中間,士人精神終於轉化為最高意志,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其二、提攜了大批寒門士子進入仕途。其三、任昉所提拔的這些年輕文士,一洗齊末吏治昏亂之風,給梁初的政壇帶來清正廉明的風氣,獲得好評。
任昉與南朝士人的交遊風氣
作為齊梁文士交遊的典型代表,任昉受到時人的褒貶。劉孝標甚至還為此寫了一篇十分出名的《廣絕交論》。任昉一生的交遊,至少產生了以下效果:其一,促進了南北家族的融和;其二,加強了名教與隱倫間的溝通;其三,推動了學術的發展;其四,推動了詩體的革新。

任昉與南朝目錄學

任昉為梁代聚書大家,與沈約、王僧孺齊名。《梁書·任昉傳》:“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6]任昉從十六歲就做了學官,開始抄錄書籍,直到他死在新安任上,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蒐集了一萬多冊書籍。任昉又研習劉向、班固、摯虞、荀勖諸人書目,與王儉、王亮、謝謝等人頗有交往,對於齊梁藏在秘閣的書籍盡都漁獵。在霸府初開之時,秘閣篇卷淆亂之際,任昉奉梁武帝之命令,廣徵天下墳典,用四部的方法編目校理,寫出《天監六年秘閣四部書目》,其後殷鈞《梁天監六年秘閣四部書目錄》,劉孝標《梁文德殿四部目錄》,祖暅《術數書目錄》、《華林園釋典書目錄》,劉遵《梁東宮四部目錄》,劉杳《古今四部書目》等書目都是在任昉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任昉與南朝地記

任昉將王儉《七志·圖籍志》阮孝緒《七錄·記傳錄·土地部》中所錄的地理書目與吳郡陸澄的地理書搜羅起來,整理為《地理書》、《地記》[7],集漢、晉、宋、齊,南方與北方地理學之大成。現多佚,歷來學者都難考其詳,清人王漠所集《漢唐地理書鈔》輯成一卷。

任昉與南朝文章學

任昉的《文章緣起》條列了八十四種文體的淵源。該書在陳代有人續寫,唐代有人補輯,自宋代起就有刻本流傳,明代陳懋仁為之作注並續寫,清代方熊作了補註。至今尚存四個版本系統共十五種刻本,被四庫全書收印了兩遍。《文選》的文體歸類,受到了該書的影響。宋人嚴羽寫《滄浪詩話》,詩體部分沿用自該書。《文章始》的出現,標誌著在齊梁時代,文章興盛,文章總集別集發達,文章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任昉刻意將其擺到了與經學、史學、佛學同等的高度。從理論上講,文章就不應該原始到經術上去了。

任昉詩風

任詩現存23首,根據詩型來分,有贈答詩8首、閒適詩4首、詠物詩3首、送別詩3首、釋奠詩1首和奉和詩2首等,另有《柏梁台聯句》、《厲吏人講學詩》各1首。鐘嶸論任昉詩風特點有四:一曰拓體淵雅,二曰善銓事理,三曰競須新事,四曰詞不貴奇。拓體淵雅,是指文體和正,聲調雅致,這要以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儒學修養作為基礎。鐘嶸說任昉孝友淳厚、品德高尚、垂範士林、有國士之風,稱讚其人品的同時,也肯定其文風。善銓事理,是指文章必須與事理相合,前後貫通。它本是對歷史散文、政論散文的要求,後又套用到連珠、七體等韻文。任昉將這種寫作方法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促進了南朝詩歌的“筆化”與“文化”。指事是五言詩發展的必由之路。建安詩人,已經開指事之風。晉宋以來,指事之風愈盛,以傅鹹、應璩為代表。劉宋朝後,喜用指事的詩人有顏延之、謝靈運、謝莊、劉駿等人。任昉作詩喜引新典故,不論外家內家、正史別史。淵雅出於儒家,直致出於道家。淵雅的詩風,從指事中出;奇格的詩風,自直致中來。鐘嶸說任昉詩“詞不貴奇”、“詩不得奇”,是批評其遣詞立意過於平實,這正是由善銓事理、競須新事有寫作方法導致的。齊梁詩壇的任昉詩派受到當時的史學家與文學批評家的貶斥,到齊梁一代,則有任昉詩派,我們以批評家與史學家的評論為線索,考出其成員有:謝超宗、丘靈鞠、劉祥、檀超、鐘憲、顏則、顧則心、王融、劉繪、丘遲、劉苞、劉孝綽、王僧孺等。

論任昉筆

任筆現存賦2篇、詔10篇、策2篇、璽書1篇、冊1篇、令4篇、教1篇、表12篇、奏請1篇、彈文4篇、啟5篇、箋3篇、書5篇、策文1篇、序2篇、議1篇、哀策1篇、碑1篇、墓銘2篇、行狀2篇、弔文1篇,共21種體裁61篇作品任昉筆長,是南朝文論家的通共識。《南史·任昉傳》載:“儉每見其文,必三復殷勤,以為當時無輩”。《南史·任昉傳》:“既以文才見知,時人云‘任筆沈詩’”。陸倕《感知己賦贈任昉》:“軫工遲於長卿,逾巧速於王粲,固乃度平子而越孟堅,何論孔璋而與公幹。”[3]劉孝標《廣絕交論》:“遒文麗藻,方駕曹、王”。蕭繹《金樓子·立言》說:“任彥升甲部闕如,才長筆翰”。《梁書·文學傳序》:“其在位者,則沈約、江淹、任昉,並以文采妙絕當時”。《南史·沈約傳》:“時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蕭綱《與湘東王書》說:“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任筆是一個時代的文學典範,被大量選入《文選》中,形成了所謂的任昉現象。任昉少年時期以善寫文章受到長輩的稱許,青年時期又以筆札受到王儉的看重,齊梁之際,主掌蕭衍霸府文筆,創作了大量禪代文章。任昉之筆,用詞工巧駢麗,用典圓潤,委婉周密,情與氣偕。任昉以筆著稱於世,筆是任昉的代表文體,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學典範,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跋:研究背景

終於到了寫跋的時候。跋就是跋山涉水,快要到目的地,不必再一本正經,可以松松衣帶,把一路上的閒話、閒情都拿出來,當風揚其灰。跋里往往別有一番風景在。升之師說:跋記是論文的點睛之筆。看來,不“飛揚跋扈”一番,還真對不起這一路上的風塵。
投考博士之前,我就給升之師寄了一份行卷,說我想作一篇文體學的博士論文。那時候,我看過一些文體學方面的論文,但還是沒有完全弄明白什麼是文體學,要怎樣做文體學研究。我只是覺得,那么多人在作家、作品的圈子裡打轉,難道就不能換一種做法?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我把歷年古代文學的博士論文都瀏覽了一下,還是找不到突破點。只得把藝苑一類的叢書搬出來讀。翻開一看,最先三本:一本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一本是鐘嶸的《詩品》,一本是任昉的《文章緣起》。前兩本書,已經有很多人研究過了,只有任昉的《文章緣起》,一時還無人問津。我推想了一下原因,一是《文章緣起》太單薄了,寫不出什麼大文章,二是《文章緣起》曾被四庫館臣說成是偽書,近兩百年來還沒有人翻過案。
那我就從四庫館臣的結論開始做起。讀了一些書,找了一些材料,總覺得他們的說法理由不是很充分。順著四庫館臣的線索去找,找來找去,發現他們的證據都是靠不住的。我就想知道任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又去翻看近年發表的兩篇專論任昉的文章,依舊也沒有解開我心中的一些迷惑。只好拿任昉的傳記來讀。讀來讀去,就想起升之師對我說,做學問要按楊明照先生的方法。楊明照先生曾兩次作過劉勰傳箋注,為何不照楊先生的方法來作一個任昉傳箋注呢?沒想到,這一做就是半年,做著做著,就做不下去了。因為要將任昉的一生行事和文章都得弄清楚,任昉身邊發生的許多事件和人物也得弄清楚,任昉的詩、任昉的筆也得很清楚。我又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去探索這些問題,任昉箋注做出來了,副產品便是任昉年譜。但現在的博士論文沒有箋注這種體例,於是拆散開來,就成了任昉身世考、任昉仕履考、任昉與南朝文士集團、任昉與南朝地記,任昉與南朝文獻學等5章。
弄楚了這些問題,我知道了任昉寫《文章緣起》的背景,就開始寫《論文章緣起》了。首先要解決的,是《文章緣起》的真偽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答以下五個問題:《隋志》為何沒有著錄?張績怎樣續補?《太平御覽》何以為收?洪适跋從何而來?緣始為何不當?把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四庫館臣的意見也就要存疑了。
第二步,我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在南朝出現這樣的著作?這部著作與整個南朝的文學有何關係?釋名以章義,我通過考察《文章緣起》的書名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從兩條體例入手,來研究六朝文章學的情況,再從編纂學的角度來闡述任昉的文體分類問題。這樣一來,我對文體學的發生、文體學內的分類等問題都有了一些調查和思考。任昉認為文體源於秦漢,是有文章集作為依據的,《文章緣起》是一部指導文章集編纂的綱要,不僅對劉勰和蕭統的文原說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後代文原說也有開創之功。我們完全可以說,任昉是文體文原學的開拓者。
接下來,是討論任昉的筆與詩。任昉筆在南朝廣受讚譽,任昉詩卻飽受批評。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文筆之辨,這個爭論與任昉的幾條材料密切相關。從言筆之分到刀筆之貶,再到詩笑與大手筆,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顯要。任昉筆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以琢詞自工、用事圓潤、委婉周密、情與氣偕而受到時人的肯定。任昉詩歌儘管拓體淵雅、善銓事理,但由於競須新事、詞不貴奇而受到當時的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的貶斥。任昉詩派詩人也因此不顯。
沈玉成先生說,南北朝文學史,不像某些領域一樣有什麼“珍密材料”和忽然冒出來的“重要文物”,所能見到的都是人所常見之書。卞孝萱先生說,做六朝文學研究,難就難在找新材料,主張在材料的基礎上走一步。陳尚君先生說,這個時期還有大量史料藏在家譜、地方志中有待挖掘。我作《任昉身世考》,新材料都是從《任氏族譜》中找到的,家譜中的世系,比起史書中的世系來,要準確得多、豐富得多。其實,舊材料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成為新材料,也能說明問題。我們得順著某一線索去廣泛蒐集,儘量搜得細一點,搜得全面一點,再把這些材料按問題歸類,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然後再去想它們為什麼會不同,為什麼會相同。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原文,一層一層地拔開字裡行間的迷霧。有些地方難免證據不足,就要進行合情合理地推測,在沒字的地方找字,把事實還原出來。古人在寫書的時候,都一個字一個字地煉過的。我們今天讀書,就要一個字個一字地拆開來讀。我讀《任昉傳》,就是一個字一個字拆開來讀的。任昉的姓字、仕宦、學識都與南朝的士風息息相關,任昉的詩與筆,也與《詩品》、《文心雕龍》、《文選》關係密切。把千絲萬縷的關係理清楚,找出規律,論證這個規律。能拆得開,又能合得攏,舊材料就變成了新材料——納米材料。它有很強的可塑性,能組裝在論文的各個部位,起到各種奇妙的作用。做研究,其實是在做材料活,做工匠活。搜得各種各樣的材料,知道了材料的特性,多花一點工夫裁定它,放到合適的地方,做出精緻的成品,然後就搬到展覽會上去展覽。這是升之師啟發我的。他的《詩品》三書,做工精巧,款式考究,用的都是古紅木,搬到漢字文化圈展覽會上,反響很好。我想著把《任昉與南朝士風》及其系列研究也扛到國際展覽會上去。
材料之外,就是方法了。老實說,我並不認為時下流行的那些五花八門的方法對中古文學的研究會有多大的促進作用。東拉西扯的報章式引用,根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曹道衡先生的治學方法始終是管用的: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並從這些材料中引出結論。材料掌握得越綿密,得出來的結論就越準確。如果研究者能對中國文化做些親身體驗與調查,那就更接近陳寅恪先生所言的“理解之同情”了。
方法之外,還有視野。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隨著國力的顯著增強,中國學正在成為全球的顯學,中國經驗也成為全球經驗。中國文學研究要在國際展覽會上出彩,應當要參與五種對話。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和技術,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期待,同時,又不要失去自己的內涵和深度,這就需要古今對話。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又較早地、較持久地參與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為今天的中國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貴借鑑,這就需要在漢字文化圈內進行對話。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文化的全球化交流與共享已是必然,這就需要我們在世界文化的平台上進行對話。文化研究要具備較好的交流品格,不能再拘守於象牙塔,必然要和一定的物質和制度相結合,因此,意識形態研究與物質產品開發、制度體系制訂之間的對話也成為必然。無論是工科、理科、醫科、農科還是文科,研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揭示一個規律。工科、理科、醫科、農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統計、圖表、實驗等方法,對文科研究也同樣適用,同時,文科注重想像與情感、生命體驗與文字張力,對其他學科也有啟示意義。文科與理科、工科、醫科、農科的跨學科對話,是拓寬研究思路的絕好方式。做文史研究的人,都講究文史互證。有文學的史料,有史學的史料。前者是限知的,後者是全知的。將作家的生平、作品以及相關批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間,比較容易把握。誠然,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全知,但完全可以將儘量多的限知聯繫起來,接近於全知。閉區間內的規律研究得越透徹,就越接近開區間中的普遍規律。我把自己對做學問的認識總結為16個字,叫做:極目天下,搜煉古今;學窮書府,思極人文。
跋到最後,是感謝。我要非常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曹升之老師:謝謝您要我寫毛筆字,要我背詩寫詩,要我練國語,要我學唱歌;謝謝您要我照著大家的氣勢和格局來寫字、寫詩、做人、做事、作論文;謝謝您一直指引我、期待我做一個有學究氣、有才子氣、有文人氣的文人,做一個研究專門之學的學人,做一個能翻譯、能寫作、能研究、能出全集的通人。我要感謝我的師母陳啟純老師:三年前,要不是您將我的考博行卷轉寄給遠在台灣的升之師,我恐怕要失去這個珍貴的學習機會。
我要感謝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諸位先生們:王水照先生、黃霖先生、駱玉明先生、楊明先生、劉永翔先生、蕭華榮先生、胡曉明先生、黃寶華先生等,還有兩位通訊評審:夏錦乾先生、高克勤先生,謝謝你們給我的論文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我要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郭建勛老師:謝謝您的嚴厲與寬容,謝謝您的批評與讚美。我要感謝滬上的蔣凡老師、汪涌豪老師、朱立元老師、黃仁生先生,湘中的王毅老師、陳戍國老師、蔡鎮楚老師、李生龍老師、陳松青老師、王健老師、趙曉嵐先生,澳門的鄧國光先生:諸位有的不計名利地為了提供了許多指導,有的雖未曾謀面,卻對我大加鼓勵。我要感謝台灣大學的張蓓蓓教授:謝謝您把大作寄給我。我要感謝李申教授:謝謝您對我哲學方面的小文字做了指導。
我要感謝吉定學長、邱美瓊學長,還有那些同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討論的學長們,我從你們的身上受益良多。我要感謝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的戴建國博士等十二分盡職盡責的館員們。
我要感謝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謝謝你們給剛剛起步的青年學子們提供了寶貴的資助,讓我們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仍能投身於學術事業。
我要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趙昌平先生、李保民先生和黃亞卓先生,謝謝你們對青年學人的扶持,為這本小書的出版提供了指導與幫助,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我要感謝上海音樂學院的領導和同事,謝謝你們給青年教師創造了寬鬆的科研環境。我要感謝這本書的讀者,謝謝你們抽出時間,與我一同分享十多年來我讀書、思考所得,書中肯定有不少錯訛之處,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我要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岳父母:謝謝你們一直都相信我,期待我,祝福我,生怕麻煩我。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謝謝你堅守在我的身邊,懷著光榮與夢想,一直那么堅韌和堅強。當然,還有我們那可愛的兒子:拙著草成的時候,你尚在孕育中。拙著脫稿,你已經過了四周歲。每當我在經史子集裡苦苦考索的時候,你總是不請自來,跑到我的書桌前,報告你又在卡通片里發現了搗蛋鬼狐狸的蹤跡。
楊賽
2010年8月18日修訂於香港中文大學錢穆圖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