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務自適應機翼
- 外文名:Mission-Adapting Wing
- 英文縮寫:MAW
- 特點:視情況改變機翼參數
- 控制原理:數字計算機和高速動作筒控制
- 發展方向:智慧型化
任務自適應機翼(Mission-Adapting Wing)是指在飛行中可根據飛行情況自動改變幾何參數以獲得最優性能的機翼,即無常規的副翼、襟翼、縫翼和擾流片,機翼自身能根據任務要求靈活彎曲到所需的位置,前緣偏轉角可達-...
自適應翼型亦稱變彎度翼型,它是一種有柔性的前緣和後緣,翼面為連續、光滑、沒有開縫或滑動接頭的機翼。該機翼的外形及彎度可根據任務需要而改變。自適應機翼的翼型由內部聯動裝置來控制,使其能隨飛行高度、Ma、後掠角和所需要的升力變化而變化,其目的是改變機翼表面流動情況,減少分離,使其在每一個飛行狀態下...
自適應機翼 簡介 自適應機翼亦稱變彎度機翼,它是一種有柔性的前緣和後緣,翼面為連續、光滑、沒有開縫或滑動接頭的機翼。該機翼的外形及彎度可根據任務需要而致變。自適應機翼的翼型由內部聯動裝置來控制,使其能隨飛行高度、Ma、後掠角和所需要的升力變化而變化,其目的是改變機翼表面流動情況,減少分離,使其在...
自適應機翼 自適應機翼,在飛行中可根據飛行情況自動改變幾何參數以獲得最優性能的機翼。
自適應柔性後緣裝置安裝在飛機的機翼後緣,可起到傳統襟翼的作用,在22架次的試飛過程中,工程師發現該裝置能夠顯著改善飛行品質,在過去的六個月內試飛數據與實驗模擬的相符合。美國宇航局航空研究任務理事會副主任Jaiwon Shin認為自適應柔性後緣的開發展示了美國宇航局與其他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技術的典範,在航空器飛行...
《微小型自適應機翼及其控制技術研究》是依託清華大學,由王曉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自適應機翼(Adaptive Wing)的概念是為改善飛機的飛行性能而提出的。本項目圍繞自適應機翼及其控制技術,主要開展相關技術基礎研究,包括集成流速、壓力、溫度等多種感測器的智慧型蒙皮探測原理和技術研究;適用於自適應...
按飛行要求可用偏轉前後緣襟翼等方法以改變翼型彎度的機翼 優點 變彎度機翼的實施已由傳統的活動面偏轉發展為自適應蒙皮或智慧型蒙皮,將變彎度與主動控制綜合成一體。通過對翼面上的壓力分布和機翼應力量值的監測,經由中央控制系統針對不同的任務使命和環境狀態完成最佳調節。這種在外形上主動適應不同飛行狀態要求的新型...
《複合式自適應機翼蒙皮變形機理及套用基礎研究》是依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周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自適應機翼技術可以突破飛行狀態對最佳氣動效率的限制,是未來飛機迫切需要發展的先進技術。研究跟隨飛行狀態連續變形的蒙皮設計是自適應機翼技術的難點。本項目將研究一種薄壁單元多孔結構支撐柔性面板的...
鑒於這類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任務適應性好、生存力強、機動性好的優點,實現的方案有很多,可採用矢量發動機或旋翼,實現垂直起降;增大飛機機翼面積,多段翼分離流動控制,實現短距起降;增大飛機離地升力係數,採用變迎角機翼,實現短距起降;利用“邊界層吸附效應”提高升力,實現短距起降;艦載機的彈射發射或傾斜...
本項目是通過小型無人機(SUV)來研究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受到損傷,尤其是結構損傷(如機翼結構受到損傷)的情況下,如何對故障和損傷進行診斷。在診斷與隔離的基礎上,通過氣動特性分析等方法,建立新的氣動模態,並通過智慧型化的自適應等多種控制方法,構建飛行器新的飛行控制系統,以達到飛行器新的穩定飛行的目...
可摺疊機翼在不同飛行環境下變化機翼形狀來完成特定的飛行任務:機翼全部展開以得到大的升阻比,長的留空時間,利於起飛或巡航:在高速或機動飛行時,機翼摺疊以減小飛行阻力,得到高的衝刺速度。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開始摺疊機翼的研究,採用壓電作動器,可將機翼全部或部分打開,以適應不同飛行條件,保持良好飛行性能...
例如,SR-71“黑鳥”飛機和B-1隱形轟炸機採用的彎曲機身;貝爾AH-1s“眼鏡蛇”直升機最先採用的扁平座艙蓋;在海灣戰爭中發揮重要的F-117A“夜鷹”隱形戰鬥機採用的多面體技術;美國波音F-111實驗機上的任務自適應機翼等。這些飛機的造型之所以較一般飛機古怪,就是因為特種的形狀能夠完成不同的反射功能。材料 其次...
採用任務適應性機翼(MAW)比採用常規機翼可使飛機航程增加30%,機翼承載能力提高50%。目前,電傳操縱系統已開始在固定翼飛機和旋翼飛機中普遍採用,如NH90、V-22“魚鷹”、“虎”式直升機和A320等都採用電傳操縱系統,其技術已基本成熟。但隨著現代飛機性能的不斷提升,電子設備日趨複雜,這必然導致電纜用量的增加以及...
近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材料和柔性結構技術的快速發展,機翼不但在翼展方向的剛度設計越來越趨向於柔性化,而且在翼弦方向的剛度也越來越低,如 NASA的任務自適應機翼。柔性自適應機翼主要依靠機翼翼面自身的變形來改變機翼彎度和扭轉角,以提供幾乎理想的機翼彎度形狀。該機翼已安裝在 F-111 上進行了多次飛行驗證,效果...
採用任務適應性機翼(MAW)比採用常規機翼可使飛機航程增加30%,機翼承載能力提高50%。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容易實現多種邏輯運算和電子綜合化,實施複雜控制律和修改控制律都很方便,尤其容易與自動駕駛儀、火力控制系統、導航和推力控制系統交連,從而使飛機的性能和攻擊精度均發生質...
鑒於這類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任務適應性好、生存力強、機動性好的優點,實現的方案有很多,可採用矢量發動機或旋翼,實現垂直起降;增大飛機機翼面積,多段翼分離流動控制,實現短距起降;增大飛機離地升力係數,採用自由翼,實現短距起降;利用“邊界層吸附效應”提高升力,實現短距起降;艦載機的彈射發射或傾斜導軌...
查爾斯·戈爾登·福勒頓曾,男,1936年10月11日出生於紐約州,羅切斯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簡介 查爾斯·戈爾登·福勒頓(Charles Gordon Fullerton,1936年10月11日-)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執行過STS-3以及STS-51-F任務。 生平 2007年12月戈爾登·福勒頓 從美國宇航局退休,他的副主任...
從動力系統分析:根據國外的報導,六代機可能採用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AVET)的動力系統。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能夠實現更大範圍的熱力循環調整與最佳化,具有更高的任務適應能力,可使飛機的燃油效率提升25%,留空時間提升50%,續航提升30%以上,據報導,六代機具備2000 km以上的作戰半徑及亞音速飛行、高音速巡航的能力...
灣流III飛機是美國宇航局研製的新型可變形翼飛機,主要特點是具有自適應柔性後緣。基本介紹 “灣流”III飛機是灣流II改進型,與“灣流”Ⅱ型的主要區別在於重新設計的機翼上帶有翼梢小翼,增加了機身長度和燃油容量,燃油效率提高了18%。1978年春灣流公司宣布研製,1979年12月2日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80年9月22日...
變形飛機是一種柔性的、具有結構自適應能力的新概念飛行器,它在飛行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靈活改變自身(主要是機翼)的氣動外形以適應飛行條件的變化,從而使飛機在執行不同任務或處於不同飛行環境時的飛行性能都可以保持在最佳狀態。一旦這種變形技術進入使用階段,將會大幅提高未來飛機的性能。變形飛機概念的提出源於鳥類...
任務優勢 無人機蜂群可進行高密度、多樣化作戰任務執行。無人機蜂群個體之間可以協調工作,具有高度的自組織和自適應性,通常採用“無中心”分散式作戰方式,通過機動多變的構型,表現出聚集湧現性系統特徵,避免了系統對單一節點的過分依賴,節點之間協同工作,完成高密度、多樣化複雜作戰任務。例如,通過節點平台的信息...
主要用於偵察敵方對空防禦系統陣地情況,還能執行電子情報蒐集等多種任務。美國的“曙光女神”高超聲速偵察機,又名“極光”,是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之後新一代戰略偵察機。據推測,“曙光女神”偵察機全機長為32m,全載重為83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燃料,具有超大功率發動機和流線型機身,飛行高度40km以上,...
進行了多種智慧型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完成了碳纖維複合材料自診斷結構、自適應機翼模型、直升機旋翼振動的主動控制、附著在剛性運動基上的柔性板振動主動控制、附著在剛性運動基上的柔性板振動主動控制、封閉腔內聲主動控制、火箭尾噴筒及層板結構衛星天線的減振降噪等多項系統實驗。
飛行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問題可歸結為如何建立一個能夠控制飛機運動的裝置問題。如果飛機的運動可以用合適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則可大大地簡化飛行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任務。眾所周知,可以根據質點和質點系的動力學原理和運動學關係,建立描述飛機運動的非線性聯立微分方程組。而在對稱常直線的基準飛行狀態下,採用小擾動假設...
儘管這對於執行防空任務的高速戰鬥機還並不十分嚴重,但若用在對經濟性有嚴格要求的亞音速民用運輸機上卻是不可接受的。為了提高噴氣發動機的熱效率和推進效率,出現了渦輪風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的基礎上增加了幾級渦輪,並由這些渦輪帶動一排或幾排風扇,風扇後的氣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進入壓氣機...
變體飛機,既變形飛機,指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可以改變形狀,有效地實現外形的分散式連續式變形,以適應寬廣變化的飛行環境,完成各種任務使命。2015年5月,美國柔性系統公司(FlexSys)的分散式柔性變形機翼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使用這種技術的變形襟翼在“灣流”III飛機上的偏轉角(固定設定)達到預期的30度,並成功驗證了...
最好的解決手段是在AFTI/F-111上驗證的任務自適應機翼技術,可以避免機翼表面的不連續和開縫,不過遺憾的是這一技術仍未投入實用。對此,YF-22A採用了從F-117上繼承來的菱形槽設計,使得襟翼偏轉時該處成為低雷達反射區。而極力追求隱身的YF-23A竟然不考慮這個細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該機的典型作戰狀態(超巡)時...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垂尾內側機翼的後緣,設計人員還精心設計了一對操縱面,這將對大幅度增強飛機的大迎角氣動特性發揮關鍵的作用。另外,在前緣後掠角約40°—45°上,左右各有3個操縱面,如果再加上前翼和垂尾的方向舵,MFI總共有16個操縱面,因而可以肯定,MFI的機翼具有“任務自適應”功能,即通過KSU—142...
自適應氣動結構是現代飛機的趨勢之一,特別是需要具備全空域全速度功能的防空型戰機。每一種機翼形狀、翼面曲度都會有他最適合的高度、速度,因此以往的飛機只能突出任務需求方面的性能,至於其它的就只能遷就、或是儘量避免,例如早期的三角翼戰機,就以攔截為主,儘量避開低速纏鬥。而有了智慧型型結構後,可以調整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