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梅嶺下。在中山陵所有的紀念建築中,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個人捐建的紀念性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仰止亭
- 外文名:Yangzhi Pavilion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陵
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梅嶺下。在中山陵所有的紀念建築中,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個人捐建的紀念性建築。
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梅嶺下。在中山陵所有的紀念建築中,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個人捐建的紀念性建築。在中山陵所有紀念建築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個人捐贈的建築。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下。此山丘...
全國有多個仰止亭。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湖北省荊門市仰止亭、浙江省縉雲縣仰止亭、福建省福州市仰止亭。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春,為紀念南宋理學家荊門知軍陸九淵,將講經台修復,安陸太守張世芳為其題名為仰止亭,後毀。正對惠泉,並與東寶山讀書台遙相對應。新亭建在遺址上,按原來外形、尺寸、色彩修復...
仰止亭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因宋趙子直、朱仲晦記游處見《石刻》而建的亭子。概況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烏石山香爐峰側,已廢。名字典故 出自《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歷史記載 出自《烏石山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郭柏蒼所著。關於仰止亭的記載如下:在香爐峰側。國朝康熙十一年,邑人...
仰止亭 仰止亭,位於浙江省縉雲縣仙都景區境內,據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圖》載:在童子峰外練金溪畔,約建於明代,當為遊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處,後廢。台胞李延品、舒壽福兩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黃帝合宮形,有古樸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書撰,亭內長聯,吳亞卿撰書。
仰止亭,取《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意,半亭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立於廊間,為攢尖頂,亭內壁上嵌文徵明石刻像,簡古有神,其西廊壁嵌金天翮《滄浪亭記》書條石,南廊壁嵌陶澍《滄浪五老圖詠》,其間,植古楓楊兩株,氣勢磅礴,老而彌堅。歷史沿革 乾隆十九年(公園1754年),立文徵明石刻...
《葉恭綽傳:仰止亭畔落梅花》是鄭重著,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知名記者鄭重所著文化人物傳記。葉恭綽是我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他經歷了清末、北洋、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期。在政治上,他致力於交通事業,曾兩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長、三任總長,是舊交通系的第二號人物。在文學上,詞學造詣頗...
《閩江仰止亭聯》是沈葆楨創作的一副對聯。作品原文 俯仰亭中,何人吹鐵笛幾聲,喚醒滄桑世界;徘徊欄側,豈我抱布衣素志,盱衡日夜乾坤。作者簡介 沈葆楨(1820-1879年),原名振宗,字幼丹,一字翰宇,福建省侯官縣(今屬福州市)人,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父廷楓,號丹林,塾師。母林氏。林則徐妹。
從正南門經過中坊渡走一里,就是象山,又叫掛榜山,陸象山的遺蹟仰止亭就在山上。象山西南邊兩里為五面峰,峰上有佛教寺廟,峰下有一線天,也是這地方中風景最優美的處所之一。五面峰南面一里為西華山,此山自下盤旋而上,都是些道土的居室構築在上面。五面峰北面兩里為小隱岩,它就是以前稱為打虎岩的...
仰止亭 紅樓藝文苑 - 前湖公園 光化亭 - 琵琶湖公園 紫金山探險公園 中山門入口公園 專題科普展館 收費:中山植物園、南京海底世界、紫金山昆蟲博物館、明孝陵景區內的專題展館(紫金山森林科普館、中國梅花藝術中心、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 免費:明孝陵博物館、南京地震科學館、孫中山紀念館、民國郵政博物館、南京抗日...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春,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陸九淵,在象山東腰的一處與東寶山上的讀書台遙相對望的平坦的台地上,砌台築亭,亭上懸“斂福錫民”的橫匾,亭後的山崖鑿了“講經台”三個大字。當年夏天,亭台築起,太守張世芳路過荊門州,特地來到象山腰看新鮮,很高興地為這嶄新的亭子題名為“仰止亭”。
山上的威鎮亭(後稱萬壽亭)、仰止亭和甘露亭,建於明弘治至嘉靖年間(公元16世紀)。自古以來,深得民眾喜愛,成為城區的風景名勝。文人墨客經常登臨吟詠,留下不少優美詩文。公園定位為具有森林氣息和自然情趣與文化內涵並重的集登高覽勝、休閒健身、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公園、文化型生態“綠肺”。公園分...
南塘街是指城南堤塘南塘上的一條街道。溫州南塘街連線溫州錦繡路,毗鄰溫州白鹿洲公園,凱盛花園。南塘街和南塘河相伴而生,街因水興,河由地名,並都衍生自南塘。簡介 南塘,顧名思義,乃城南之堤塘也,“捍海而途謂之塘”(明王瓚《仰止亭碑》)。因築南塘而納流入河道的南塘河,史前是一條海峽,並逐漸...
可通書院後的民居。新書房村中還保留大量客家傳統民居,民居與書院結合,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紅雲仰止亭 紅雲仰止亭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紅雲村委會辦公樓旁邊,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道式涼亭,用長方形石塊壘砌,雙坡頂瓦屋面,面闊一間約5.45米,進深三間約7.85米,于山牆面開門,築五山馬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