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是中國當代作家黃傳會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23年8月。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是一部描寫中國航天裡程碑式人物、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報告文學。作品主題重大,意義深遠,文字華麗而鏗鏘有力,激情奔涌而光芒四射,成功地挑戰了作者自己以往的創作,也成功挑戰了當下人物紀實類報告文學既有高度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
  • 作者:黃傳會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首版時間:2023年8月
  • 字數:278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以孫家棟院士的科研人生為主線,真實記錄了他60餘年來為中國航天事業、空間事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全書結構精巧、筆法細膩、情感充沛,通過《歸來》《天上有了“中國星”》《“北斗”璀璨》等七大章節,生動講述了他如何秉持“國家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歸來
第二章 “新中國的飛彈就從這裡起飛”
第三章 天上有了“中國星”
“我相信我能幫助我的祖國”
一趟回國路,如此艱難曲折
“我的祖國需要我,我必須回去”
“能多學就多學點”
絕不做“二等公民”
初創
祖國在召喚
“我們照樣可以乾出一番事業”
成功與失敗同行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這顆星星會“唱歌”
第四章 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五章 “嫦娥”奔月
第六章 “北斗”璀璨
第七章 火星,中國來了
“大家要永遠記住這根導線”
“孫家棟建議再調5度”
“沒有撒手鐧不行啊”
“飛鳥”與“青蛙”
“鐵三角”
探月工程
質量是“嫦娥”的生命
萬眾矚目的跨越之旅
拉格朗日點
風暴洋:中國探月新地標
豐碑
天上有顆“北斗星”
把自己變成“天梯”上的一根橫木
“這是我們共同的獎牌”
“讓我們自己也成為‘巨人’”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星耀全球
“去火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旅行”
天問一號
重逢

作品鑑賞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是一部成功地挑戰了作者自己以往的創作,也成功挑戰了當下人物紀實類報告文學既有高度的作品。其“成功挑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作品首次以文學的形式讓共和國功勳孫家棟院士走進了人們視野。孫家棟院士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航天人,受教於錢學森及“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歷經中國航天的幾個發展階段。早在錢學森等研發核子彈成功後就推薦孫家棟走上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主帥”位置。人造衛星是在我國工業基礎和科研儲備條件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硬上”的,甚至在拆解蘇聯飛彈時不得不用老式算盤計算數據。三年自然災害中造飛彈,“文革”中人造衛星上馬,為了完成人造衛星“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的任務,孫家棟和他的“航天18勇士”篳路藍縷,成就了不世之功,中國衛星讓全世界聽到了《東方紅》。從探月“嫦娥”到“北斗”璀璨,再到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此後,孫家棟院士在人類航天三大領域中翱翔:衛星套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74歲掛帥探月,鮐背之年仍參與火星探測工作。中國航天經歷了從初創到初戰告捷,到現在成為航天大國、強國,離不開孫家棟院士全過程參與,離不開這位“飛鳥型”戰略科學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又是短暫的,漫長的是個人生命的全部,短暫的是共和國在最短時間裡追上了航天大國。從事提振中華民族精神偉業的孫家棟院士,是一位中流砥柱的人物。《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全過程展現了回國、造飛彈、人造衛星、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火星工程——孫家棟院士的擇一事,終一生。這樣一位值得國人仰望的明亮的星,值得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進行精神書寫。作為一位“中國報告文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縱觀黃傳會幾十年的創作,他始終注重選材,體現了報告文學作家的社會擔當。題材決定論固然不對,但題材無差別論則更是錯誤的。當下,批風抹月、杯水風波的作品很多,如魯迅說的,如果連打一個噴嚏、背上發癢都成了題材,文學便只剩下了無聊。身在海軍的他寫過“海軍三部曲”,同時,他關注社會基層民生,他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品便是《中國新時代農民工》。這次他挑戰的是一個重大的題材,以4年時間,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採訪困難,克服作為一個“航天盲”帶來的困難,通過深入採訪和大量閱讀,準確畫出了孫家棟院士的航天事業軌跡,深度理解並解讀了孫家棟院士精神,完成題材挑戰,講述了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
其二,作品提供了一幅群像式英模人物譜系。“不要只寫我,要寫航天群體”,這是孫家棟院士和黃傳會的一個約定。黃傳會忠實履行了這個約定。《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從人物上看,除了將孫家棟院士的文學形象立體豐滿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很多筆墨都是花在了孫家棟院士周圍的那些科學家身上。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業。它是無數無名英雄的合作,是大兵團作戰,離開哪一個環節都不行,甚至包括裝配工人。書中,“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和他的助手孫澤洲,“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女火箭設計師姜傑、90後研發“北斗”的年輕人康成斌……有些儘管篇幅所限著筆不多,但都呼之欲出。他們共同攻關,共同經歷成功的喜悅,共同承受“東方二號”發射失敗、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因為一根導線導致的星箭俱毀的打擊。讀者永遠不會忘記犧牲在“長二捆”發射現場的總裝車間老技工魏師傅。作者在寫英模題材時打破了已有的一些約束,比如對傳主個人“加光圈”,他採取的是變個人“加光圈”為團隊“升光輝”的寫法。這樣寫才能集中體現“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使作品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其三,作品完成了科學和文學結合的挑戰,科學和文學的融合是科技報告文學繞不過去的需要攀登的一個難點、高峰。《歌德巴赫猜想》寫陳景潤,作品開始就是一段“數論”。這是徐遲這部作品的一個亮點,將高深的數學理論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學語言讓讀者有所了解。《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在這方面可圈可點。講錢學森對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技術方案的要求用了12個字“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就概括了;到孫家棟院士掛帥“嫦娥工程”總設計師,用3個字“繞、落、回”就講清了探月的三期工程。這些都體現了科學思維的化繁為簡。《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勳孫家棟》將高科技的書寫儘量科普化,因此作品具有科普作品品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這部作品裡一改以往樸實有餘、靈動不足的敘事風格,有不少靈動抒情之筆。如關於星空的對話與暢想,尤其結尾處那一場孫家棟院士在月球與錢老及“航天四老”的見面,在嫦娥舉辦的招待宴會上,孫家棟院士有機會歷數賡續了“兩彈一星”功臣錢老等前輩的報國之志,才有了後來的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等,這是作品的神來之筆,完美鑲嵌在整部書的結構中,有力地升華了主題,收曲終奏雅之功。

作品評價

書里寫到的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有一個強烈的共同點,那就是愛國主義熱情,從錢學森說的“我相信我能幫助我的祖國”,到孫家棟的“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再到更年輕一代科學家們的奉獻和付出,都體現出了中國科學家和航天人一以貫之的愛國主義品格,也可以說是航天精神的精髓。(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評)
這本書注重航天群像與個體形象的刻畫,注重巨觀決策和具體實施當中關係的描繪,注重對時間跨度和一些重大工程時間段的敘事把握,同時處理好了繁與簡的關係。(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評)

作者簡介

黃傳會,浙江蒼南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原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希望工程紀實》《中國山村教師》《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國家的兒子》《中國海軍三部曲》《中國海軍:1949—1955》《大國行動:中國海軍葉門撤僑》等,中短篇報告文學集《站在遼寧艦的甲板上》。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